經文:路加福音十五章
聖潔的神與罪惡世界不相往來?
二十四年前,內地會的兩位女宣教士--阿婷、阿娟來到台北萬華街頭,看見許多遊民、吸毒、醉酒、幫派和性交易工作者生活在黑暗中,上帝的靈感動兩位宣教士,她們便開始傳福音的事工,成立專屬他們的活水泉教會,提供簡單的醫藥服務、食物、可以洗澡、更換衣服、介紹職業,教會設置有褟褟米、泡茶區,可以接待他們,教會同工必須穿著儉樸,聚會和禮拜以外的時間,這些朋友可以抽煙,但開始聚會、或禮拜以後就要把酒瓶放外面、把煙熄掉。不知道對於這樣一間專為遊民、社會邊緣人創設的教會,各位有什麼想法?
記得幾年前重案殺人犯陳進興在獄中受洗成為基督徒時,有基督徒發出不滿的聲音,認為這麼罪大惡極的人信主,不是太便宜他了嗎?甚至表示,不想在天堂遇見陳進興。聖潔的神和有罪的人是兩不相容的啊!聖經上說上帝是「忌邪」的神,祂絕不能容忍罪惡啊!?
宗教領袖拒絕與罪人往來
其實今天的基督徒會有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耶穌時代的文士法利賽人也是這麼想,15.1「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當時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稅吏受雇於羅馬政府藉著收稅來飽藏私囊,因此被一般人排斥,罪人則是那些從事不道德的職業、或有不法行為紀錄的人;這些人不見容於當時的猶太社會,當時有一則古老規定:「一個人一定不可以與不敬虔的人交往」,這個規定被嚴格地遵守,以致猶太拉比們絕不會與這類人交往,不肯教他們律法。足見這些人被一般猶太社會鄙視、厭惡、拒絕,可以說他們成了當時社會的邊緣人。
因此當宗教領袖看見耶穌竟然和那些骯髒的邊緣人作朋友,甚至同桌吃飯,真叫他們覺得不可思議,批評議論耶穌沒有持守義人應該和罪人隔離的份際,但他們這種心態卻使自己驕傲、自大、藐視別人,將人分門別類,失去對人的愛。
耶穌卻進入世界
路加福音十五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耶穌向人們說起了三個比喻,首先來看前兩個比喻中的主人和婦人都為了他們所失去的,極其主動、迫切地尋找,甚至牧人撇下原有的九十九隻羊在曠野,心急如焚地到處去追尋那迷失的一隻羊,可以想像這一隻迷失的羊在主人的心中是多麼重要寶貴啊!但別誤會了,並非他不關愛沒有迷失的九十九隻羊,而是他非常愛每一隻羊,任何一隻羊都不想也不願失去,以致於當失落一隻羊時,主人就專注於失落的那一隻。
第二個比喻講到失錢的婦人,在當時,要藉著微弱的油燈、在黝黑不平的石地上找回一塊錢是不容易的,但婦人不惜奮力「打掃房子,細細的找,直到找著」。可以看到婦人和羊主人那種非找回失物不可的迫切心情,而正是因為失去時的焦急是那麼地強烈,找著時的喜樂也是那麼地強烈,因此當比喻裡的主人找回失物時便邀請朋友鄰居來和他一起慶祝歡喜快樂。這兩個比喻描述的就是上帝對失喪者的心,當一個罪人歸向神時,祂的心是何等喜悅。
第三個比喻是一位充滿慈愛憐憫的父親等候離家放蕩的小兒子,描述一個父親的小兒子帶著跟父親要來的產業出去放蕩揮霍,直到窮途末路才醒悟過來,想到與其過著豬一般落魄潦倒的日子,不如回到父親的家當個用人吧,但是當他回家時,卻出乎他意料地獲得父親的愛與接納,重新恢復兒子的身份。這則比喻讓我們看到失喪者的悔改將得到上帝熱烈的歡迎接納,這是何等大的愛!
這三個比喻裡都有一個奇妙的動力,從擁有、到失去、到再次尋回,其實那些失去的本來就是屬於主人的;因此當物歸原主時,都要歡喜快樂地大肆慶祝。其實罪人本來也是應該屬於上帝的,他們一度迷失陷入罪惡,但上帝的心意是要尋回他們,惟有恢復和上帝正確的關係,上帝的心才得滿足。「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
各位,還記得耶穌講述這三個比喻的聽眾是誰嗎?耶穌為那些挨近祂的稅吏罪人勾勒出一幅畫,就是天父上帝張開雙臂歡迎每一位失喪者悔改回轉,在天父的懷抱裡才是每一位失喪者原有的歸宿。另一方面,耶穌也邀請文士、法利賽人看到,「一個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要為他大大歡喜!耶穌教導文士、法利賽人應當體會上帝愛罪人的心腸,並一起來為罪人的悔改歡喜快樂!在耶穌的眼中,並不是只有稅吏妓女才是罪人需要悔改,文士法利賽人因為自以為義而遠離上帝的心,就好像比喻中父親的大兒子,為著弟弟的歸來而不悅,心懷嫉妒、苦毒、不滿,同樣需要悔改。
上帝呼召我們尋找失喪者
在路加福音其他地方,耶穌曾呼召利未—一個唯利是圖的稅吏成為祂的門徒(路5.27),耶穌又接受有罪的女人拿香膏為祂抹腳(路7.38),也去到沒有朋友的稅吏撒該的家住宿吃飯(路19.5)。耶穌其實就像是比喻故事中的羊主人和婦人,那麼殷勤主動、迫切,又很生活化地進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群中,和他們往來,為要領他們回到天父上帝的家。耶穌同時也展現出一個典範,催促祂身旁的宗教領袖、門徒們一起來接待罪人,而今天也在催促我們去接待各式各樣的人,一同承擔贏得失喪者歸向神的使命。
從前我服事青少年時,約有六七成都是家裡未信主的,特別那些從困難的家庭來的青少年,更容易被教會愛的環境吸引,因此有各樣的青少年孩子來到我們教會。但是因此有基督徒家長反應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處在良莠不齊的環境,恐怕受到不好的影響。確實,教會也很為難,因為教會的大門本來就是敞開的。
這確實是我們的挑戰,我們是不是預備好容讓不同的人來到教會,同時也訓練孩子們可以影響別人,而不是被影響;事實上,我們的孩子不來教會還是得進入學校、社會、職場,這個世界藉著網路、影片、小說、動漫等各種傳媒不斷地在散播影響力。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禁止他們進入混雜的世界,而是教導他們真理,使他們能分辨善惡真偽,培育他們的品格使他們「進入世界、而不屬世界」,「影響世界、而不被世界影響」。
這個世代的破碎和黑暗,已經讓我們不得不接觸到各式各樣不同需要和困難的人,我們有沒有預備要接待那些在黑暗裡掙扎的人們?但意思不是說要鼓勵大量的遊民、偏差行為青少年進來我們教會,事實上,前面提到的活水泉教會只接待遊民,因為如果有一般人中規中矩的在他們教會裡聚會,也會讓遊民感到不自在。弟兄姊妹,教會的存在就是為了被耶穌差遣去尋找接待失喪者,但是每一間教會也有屬於上帝給她的獨特任務,我們教會也有屬於我們的。
和主一同歡喜吧!
環顧我們的四周,大街小巷可以說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這些廟常常是許多市井小民生活的中心。弟兄姊妹,我們有否可能有一天讓忠孝路教會成為東南區一帶人們生活圈的一部份?我們的新堂建築已經完工,但是我們的心是否也預備好要敞開接待踏進來這裡的人呢?我們教會有否可能更多和四周住戶連結,可以透過掃街、收驚祈福禱告,或者打造忠孝堂區的庭園成為社區公園,舉辦假日音樂會、為青少年舉辦休閒競賽、為附近的攤販舉辦美食比賽、或者成立後站遊客服務中心?為著上帝對忠孝路教會心意,我們可以這樣來夢想和行動嗎?
聖誕節期的腳步近了,耶穌本身就是好消息,祂紆尊降卑的為我們來到世上,又不計代價地進入罪人中尋找失喪者,就像比喻中的慈父飛奔去迎接擁抱回轉的人那樣地迫切;耶穌自己就是傳好消息最好的典範,祂在三個比喻的最後一再呼喚—「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讓我們回應主的呼召,一起出去尋找接待失喪者吧,免得錯過主耶穌歡樂的大筵席!
小組分享題目
1. 比喻中的小兒子和大兒子,比較像是你現在的信仰景況?
2. 為了響應教會聖誕節系列活動,請組員開始列邀請名單並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