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選擇,帶出不一樣的祝福
王品佳牧師
經文:撒母耳記上1章9-18節
前言: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代表色為「紫色」。紫色象徵的是正義、尊嚴。核心價值則是「希望、平等、韌性、尊重、同理、寬恕…」。第一個婦女節是1909年在美國紐約由當時美國社會黨組織舉行,後來活動一度中斷。1975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3月8日設為國際婦女節。進入到2023年,整個世界快速變遷,多元的生活型態,現今的婦女,不僅從早期的廚房走出進入社會,甚至有不少的女性擔任政府首長、企業領袖,在不同專業領域上,女性的專業能力表現,越加受到肯定與重視。特別全球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後,不論是國家、社會、家庭還是教會…,世人都面臨各種挑戰,婦女更是在困境中,展現出婦女面對生命的韌性與勇氣。2022年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設立百週年記念,婦女是福音事工中重要的參與者,從早期基督教教會歷史來看,許多女性在傳福音、投入教會事工、關懷弱勢族群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未來的日子,相信婦女將會更加勇敢無懼地向前邁進,行出耶穌基督的愛。總會設立婦女主日的目的,便是希望透過此主日,喚起教會聆聽婦女信仰經驗,積極鼓勵婦女參與服事,貢獻女性的信仰經驗、智慧和力量。 聖經記載一位婦人用「流淚」禱告的故事,她名為「哈拿」。在撒母耳記上寫下了這位敬虔愛主婦人的故事,她就是撒母耳的母親。在道德淪喪、靈性混亂扭曲的時代,哈拿造就出一生為神而活的撒母耳。 一、 遇見困境,尋求主面 撒上1:6「毘尼拿見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對頭,大大激動她,要使她生氣」。哈拿因無法生育,心裡愁苦、悲痛、哭泣,哈拿雖有一個寵愛她的丈夫「以利加拿」,可是她的心中很是失落和遺憾。也因此導致哈拿被先生所娶的另一個妻子毗尼拿欺負,只因毗尼拿有孩子。不能生育的痛與悲,對古代女子而言,是極大的傷痛和羞辱。哈拿面臨困難痛苦時,哈拿做出一個「選擇」,她沒有放棄對神的信心,她來到神的殿前祈禱。撒上1:10「她痛痛哭泣,向耶和華祈禱」。當哈拿遇到痛苦欺壓羞辱時,敬虔的哈拿選擇的不是爭吵、反抗、苦毒、怨恨,而是帶著苦情,轉向尋求上主的面。詩篇63:1「上帝啊,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的心靈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 二、 懇切禱告,傾心吐意 哈拿把生命的重擔和痛苦的心情轉化為祈禱,她「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10節),甚至是「不住地祈禱(持續不斷)」(12節),哈拿掏心掏肺的向神陳明她的難處,憂傷到發不出聲音,只能動嘴唇禱告,祭司以利誤以為她醉酒,她仍不住地禱告,並許願「要將使孩子終身歸耶和華」,面臨極大傷痛的哈拿再次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她來到上帝跟前「傾心吐意」祈禱耶和華(15節),「傾心吐意」在英文聖經翻譯中的意思「一種嘔心瀝血、毫無保留的祈禱」。哈拿祈禱的態度與樣式,可以看見哈拿對主的堅信,單單相信唯有神才能擦去她流下的眼淚和安慰她的傷痛。「禱告也許沒改變環境,但卻能改變人的心境」。路18:1「耶穌設一個比喻,是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保羅也要我們「不住的禱告」(帖前五17)。 三、 全然信靠,不再愁容 哈拿在不孕的苦境中,展現出不一樣的生命力,她等候、仰望、相信。當祭司以利聽了哈拿的說明後,祝福她的祈求能蒙神應允,說:「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祂所求的。」(17節)哈拿說:「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於是婦人走去吃飯,面上再不帶愁容了」(18節),「臉上不再帶愁容」,儘管當下事情還沒有成就,但她仍然相信神必定會幫助她。哈拿對神的信心,讓她在極痛苦中靈裡充滿喜樂,因為她相信自己的禱告神必定垂聽。 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嗎?禱告後能完全交託嗎?「困難與困惑驅使我去禱告,而禱告則驅散我的困難與困惑」by Philip Melanchthon。哈拿堅信的禱告,深深影響了撒母耳的一生。願我們生命中,一同更多學習向神交託,全人信靠主,經歷主的大能,領受神的奇妙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