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希伯來書十一33~十二:3
歷史中的見證者
今天所讀的這段聖經,對於大多數基督徒來說十二章一開頭的這兩三句話很熟悉,是常背誦的經文,也常常會是牧者祝禱的禱詞。從和合本修訂版在這一章開頭咱可以看見多兩個字,「所以」。 可知這十二章是從十一章延續下來,當我們從希伯來書十一章一整章就可以看到,作者提到許多人的事蹟,也有一長串的人名,這是因為他們的事蹟都很精彩,他們也都成為歷史的見證者。不論我們熟悉的亞伯拉罕、撒拉、以諾、挪亞、以撒、雅各、約瑟、摩西、以色列人繞耶利哥城、喇合,還有許許多多諸如今天這段經文提到的都是在士師的時代的人物。以<約書亞記>來說,我們可看到是上帝的靈在掌權;到了<士師記>時,則是肉體在掌權的。因為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以色列人如同沒有牧者的羊群隨意而行。在士師記共有七次循環,就是以色列人七次背叛上帝,有七次受仇敵壓制為奴;但當他們悔改向上帝呼求,上帝就興起士師拯救他們。舉例來說:第3次 迦南王20年 /巴拉(底波拉)、第4次米甸人7年/基甸(露水沾濕羊毛/300壯士)、第6次亞捫人,非利士人18年/耶弗他(勇士/妓女的兒子/女兒獻給神),還有以比讚,以倫,押頓等士師們帶領百姓、第7次 非利士人40年/參孫(大力士/火狐狸/大利拉/頭髮)。 第35節指的是以利亞先知/撒勒法寡婦的兒子復活 , 以利沙先知/書念婦人的兒子復活。第37節是指代下廿四21耶何耶大兒子撒迦利亞出於上帝的靈的感動在聖殿指責百姓,就在聖殿他被石頭打死,耶穌在馬太廿三35也提到他,說他是巴拉加的兒子,耶何耶大可能是撒迦利亞較為著名的祖父,巴拉加是生父)。這些人,希伯來書作者特別在這裡提出他們的名字,就是要我們學習他們的特點。
歷代信心英雄特點
信心為憑對焦上主
雖不能見堅心順服
軟弱的變為剛強者
遭遇患難不怕死傷
忍受磨難淬鍊生命
經歷生命燦爛奇蹟
|
因著信….. (來十一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見神的國)
(來十一27 摩西……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
(來十一33,34 巴拉/底波拉)
(來十一35,36 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
(來十一37,38 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這些是世間少有的)
(來十一35,39 寡婦兒子復活,征戰勝利)
|
承接使命有旨意
在希伯來書十一40 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台語是說:欲互in若無咱,就bōe得著完全。)台語這句“若無我們就不得完全”這一句成為之後每個主的僕人要完滿(完全)上帝預備的旨意,也要承接上這樣的使命啊!
成為轉換時代的器皿
經文希伯來書十二:1-3告訴我們這許多的見證人像雲彩圍繞著我們,我們就當放下重擔奔跑,而且不是莽撞地跑,是要定睛看耶穌,因為祂是那位在前也在後(創始成終)的那一位。祂已作了我們的典範,祂輕看凌辱,忍受十字架,甚至為釘祂十字架的人禱告說:「父啊!求祢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歷代以來已經有相當多的護教者、殉道者、宣教士…等等在我們的前面,他們成為我們的榜樣,他們也是學像聖經中的人物的信心,行走在這一條為主征戰的路;於二次大戰中的一位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所寫的詩詞 “所有美善 的力量”裡面他就說過這樣的話,「當基督呼召我們,是呼召我們去死的。」他就是用這樣領受如同赴死的使命,以他的生命強烈抵擋希特勒政權,而於1943年受監禁,有人勸他放棄即可出獄,可是他就表示說,「我如果沒有堅持,我就沒有資格與人民一起擔負戰後的重建。」他在獄中作許多著作,我們新聖詩605歌詞來自他的心志寫的,第一節歌詞一開始「靠主恩典奇妙氣力啲保護,堅心聽候主所安排道路」最後的歌詞寫說「阮決意全生涯攏歸屬祢」,都可看到他盡忠在主面前的意志。他在終戰結束前數日被處以死刑。
我們知道有許多宣教師來到台灣,就像李庥牧師夫婦(圖)、馬雅各醫師夫婦(圖)、巴克禮牧師夫婦(圖)、蘭大衛醫師夫婦家族父子二代(圖)、馬偕醫師夫婦(圖)等,都讓我們看到他們為主將自己放下(為主擺上)。 滿雄才牧師(Rev. W. E. Montgomery) 1909年來台灣,曾經擔任長老教中學校/今長榮中學校長。1926年擔任台南神學校/今台南神學院的校長。其中南神經歷日本殖民時期,1937年滿牧師被要求要以日語教學,滿牧師從日本聘請宣教師賀蓮(Dr. Haden)來教課,1939年教士會要滿牧師夫婦回國休息,由賀禮智牧師(Rev. F. G. Healey)代理校長。日本官方要求以日本人治校,教士會1939年決定閉校。到二次戰後1947年他再次回到台灣,在台北神學校台灣神學院教課,因為還有神學生在那裡,之後台灣教會決定將南神復校,滿牧師被推接掌南神的校長,直到他1949年離開台灣,南神由黃彰輝牧師接任院長,他定居在加拿大。1968年安息,享年87歲。他是經歷過台南神學校日據時代閉校及戰後復校的校長。
台南神學院第一位本土在地的院長黃彰輝牧師也是承繼這個世代的任務。黃彰輝出生的日本統治時代,由於官界與教育界都受壓迫而使用日語,所以同樣「黃彰輝」三個字,變成日語發音「Shoki Ko」。因此自從他入公學校到完成大學,甚至到英國留學,整個受教育的期間,他都被稱呼為「Ko Shoki」。在蔣介石統治下的台灣,官用語是北京話,他的姓名改發音作Chang-Huei Hwang(常簡寫為C.H. Hwang)。當他從英國西敏斯特神學院回台灣,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與弟弟明輝在日本東京見面,因為說台語而被譴責,產生他「砪甘願」的心,帶出台灣的民主自決,合一,特別倡議處境化神學的理念。
1965年,離開台南神學院,定居於英國以後,歸化英國,取Shoki Coe為法定的名字與稱呼。如此,在他的一生中,他就有了由四個語言,發音而來的名字。他也使用過三個國家,用三種不同名字的護照。黃牧師常感嘆說:「名字那麼多,且領過那麼多國所發給的護照,不是彰顯台灣人榮光的歷史,是指著故鄉經歷了數世代受壓迫的悲哀。」
您我成為轉換時代的器皿,來完滿上帝的旨意 當注神看耶穌
經文希伯來書十二:1-3告訴我們這許多的見證人像雲彩圍繞咱,咱就當放下重擔奔跑,而且不是莽撞地跑,是要定睛注神看耶穌,因為祂是那位在前也在後(創始成終)的那一位。祂已作咱的典範,輕看(無要緊)凌辱,忍受十字架。 台南神學院紀念這許多來台宣教的信仰前輩,除了現在已經蓋好的黃彰輝紀念圖書館之外,也在進行規劃將目前的彰輝館整修改名為紀念李庥牧師的文創中心;以及將綜合大樓拉皮之後改名為滿雄才牧師紀念館/中心。
如今接續就是要將棒子接到我們的手中,願我們注視著主耶穌,一起來奔跑前面的道路,成為這世代上帝的器皿,讓主的旨意完滿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