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馬可福音:7:1--23
一、 經文的釋義
這天耶穌的反對者從耶路撒冷下來。他們是「文士」和「法利賽人」。新約中的文士被稱為「律法師」是解經的專家,他們有著複雜的口傳律例和解釋聖經的系統。法利賽人又稱為「分離主義者」,他們很重視宗教禮儀,嚴守「潔淨」,以防止受到不潔淨東西的玷污。當他們看到耶穌的門徒沒有洗手就吃飯時,他們就來質問耶穌:你的門徒為什麼不照古人的遺傳來生活(原文是來“走路、行事)。他們質疑耶穌的門徒在生活型態上是有問題。當時的猶太人若不照規定先洗手就不吃飯,街上買來的東西若不先洗過也不吃,他們連怎樣洗杯子,洗鍋子,洗銅器都是非常的講究,並且是歷世歷代都如此遵守。
其實這是一件不錯的事情,是一種美德,但是法利賽人所關注的不是清潔與衛生的事情,而是以自己為標準,要其它人比照他們的生活形式來生活,面對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形式主義,耶穌反而責備他們說:「 你們是離棄上帝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你們誠然是廢棄上帝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上帝的道。你們還作許多這樣的事。」(備註1) 各耳板的意思是「奉獻」或「獻給神的禮物」,而且是”指定奉獻”,奉獻時要發誓,否則要受神的懲罰,這樣的奉獻看起來很像很有意義,並且又得到宗教人士的默許,有一些不屑的猶太人的兒女,不想扶養年老的父母,把一筆錢獻作「各耳板」,註明說:這原要幫助父母生活用的,但他們現在是豐盛有餘,所以將此獻給神。獻完這筆錢之後,就跟父母說:我己經把要給你們的奉養的錢獻作各耳板,以後你們就不能再向我要錢了。
甚至有的人獻各耳板,註明為「父母的養老基金」,讓聖殿管理,並且填寫自已的名作受益人。明明知道父母現在年老多病,正需要錢,郤讓聖殿託管,名義上是父母的養老金,實際上是凍結這一筆錢十年或二十年。等父母死後,託管的基金到期,就可以領回來,自已享用 。他們很有技巧的以宗教的名義來規避自己當盡的責任。
二、神學的闡釋
文士和法利賽人認為門徒用不潔淨的手吃飯是一件違反傳統的事,他們關注的是污穢和傳統的問題。而耶穌責備他們把「古人的傳統、人的傳統、自己的傳統”抬的比上帝的誡命還高,耶穌關注的是聖經與傳統兩者間的關係。什麼是「傳統」?佩利根(Jaroslav Pelikan)指出:傳統是死去的人留下來的「活」的信仰。耶穌是反對傳統嗎?祂要廢除法利賽人看重”潔淨禮儀”的概念嗎?從(7:15)從外面進去的(飲食、洗手禮)不能污穢人…看起來耶穌好像是在說:飯前沒有洗手再吃飯看起來是污穢的,但總比心裡污穢的人要好…,感覺耶穌是反對這些古人的傳統,但是耶穌並非反對傳統,祂倒是明確的肯定其倫理價值,重新定義”污穢”的概念,(7:21-22)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驕傲、狂妄。耶穌採納先知性和倫理所留下來對污穢的理解,但他拒絕的是,儀式上規定或法利賽人所主張的認知。
換句話說:他反對的是傳統主義。「傳統主義」是活著的人帶著活不下去(死去)的信仰,耶穌在此責備的是那些固守「傳統主義」的人法利賽人和文士,因此,他用”各耳板這個傳統來批判他們,難道他們不知道奉養父母是當盡的責任嗎?他們並非不知道,而是他們只想藉著各耳板的傳統來增加聖殿的收入,他們是宗教領袖,應該更關心人的靈性增長與否,但他們郤只想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些猶太信徒也知道「各耳板」已經成為藉口,但他們還是繼續持守並維護這樣的傳統來逃避養育父母的責任。他們以為藉著遵守這些傳統就能讓自己符合上帝的期許,而耶穌說到那從外面進到我們裡面的不會使我們不潔淨,他一語點出他們真正的問題其實是:「心裡的污穢」。
從前一個有趣的故事,文人蘇東坡是宋朝有名的才子,他常與好友佛印禪師對話,但蘇東坡都略遜一籌,有一次他與佛印禪師參禪打坐,蘇東坡就問佛印說:你看我打坐的樣子像什麼?佛印禪師回答:我看你打坐的樣子就像是一尊佛。而後佛印禪師反問:那麼,你看我打坐的樣子像什麼?蘇東坡立刻脫口而出說:我看你就像一堆牛糞。當下佛印禪師不發一語,只露出淡淡微笑,蘇東坡回到家得意地向妹妹炫耀他贏了,這一次終於狠狠地羞辱了佛印,妹妹聽了卻說其實你又輸了,人家佛印禪師心中有佛,所以看見的是佛,而你心裡都是牛糞,所以看見的都是牛糞,這下子你連內心都比人矮一截。 是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心裡污穢」,以致於他們的心生出惡的意念。惡的意念從哪來的?保羅說: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做的 (備註3)。罪是人內在的一個律,不單是一種行為,是住在人裡面的一個律。罪會向神及人作出錯誤的行為,會讓人在神的恩典中墮落。當人的心被罪所佔滿時,很自然的21-23節所說的:苟合、 偷盜、凶殺…….就會像懷胎生子般的從裡面出來污穢人。
三、生活應用
「心裡的污穢」使人用各種形式放棄上帝的命令,也讓信仰團體活在盲從中,使遵守上帝命令的人無辜的受害,不是把福音帶給人,而是把人從上帝面前趕走。基督教歷史的長河中,也曾發生過。15世紀時宗教領袖,也用贖罪卷來販賣上帝的恩典,當時的人受的教育程度不是太高,有些甚至是文盲,因此,盲從的相信教宗所說的,他們以為購買教宗出售的贖罪券,自己所受的刑罰就會少一點,自己的親人在煉獄中就能少受些刑罰。
結果,當時,就有不少人把贖罪券視為犯了罪以後可以免受處罰的一種保險,教義和信仰也嚴重的偏離正道。在我們的時代或信仰生活中是否也常常看見「心裡的污穢」,以不同的形式把人趕走?曾聽過或碰過,有的信仰團體要辦婚喪喜慶,是用會友的出席率來決定是否幫他舉行,我們是否重教會的標準勝於憂傷的心?也曾經聽過未信者初來教會,招待人員不是對他說:歡迎你來認識耶穌嗎?而是會問他,你會說台語嗎?我們會看重語言勝於生命?或者在敬拜聚會中只強調唱現代敬拜讚美的詩歌而廢掉傳統的聖詩,認為聖詩已經很老舊了,我們是否看重音樂的偏好,而忽略死去的人留下來活的信仰?或者只堅持要能說方言才能成為本會的會友,是否看重恩賜勝於傾聽主的聲音?還是不自覺的把法規、組織、資源..等等,抬的比真理的位置還高呢?這些不同形式的看重是否離上帝的心意較近呢?還是較遠呢?耶穌當時在法利賽人當中就是在批判這些形式主義,當我們落在形式主義中時,是否有察覺到聖靈正在為我們「心裡污穢」感到擔憂呢?我們都不完全,因此耶穌再次邀請我們到祂面前,就像14: 耶穌再一次召集群眾到他面前一樣。耶穌為什麼要再一次的召集群眾? 因為,這些群眾遵守祖先的傳統是歷世歷代的、根深締固的,他們為此放棄了上帝的命令,他們落在「盲從」中,平日雖敬拜上帝,並在信仰中熱切追求,但心郤遠離神,與恩典無關。
四、結論
弟兄姐妹,耶穌向盲目的群眾心生憐憫,再次召集群眾到他的面前,這也是祂向我們提出邀請的時侯,耶穌帶有急切的熱誠邀請群眾聽祂的話,而且這個聽是用傾聽來表達,意思是要注意聆聽,留心”有目的的聽,避免再走錯路了,耶穌知道,群眾若明白他的教導,就不被人的吩咐牽著走,當真理愈深的紮根時,自然就裝不下人的話,自然對上帝的心意更敏銳,就有更高的洞察力來分辦上帝的心意,當「心」裡多了神的位置時怎會容下「污穢」,怎會容下人的話?沒有污穢的心,自然就不會帶出種種的惡念;這些惡念不會指使我們去犯通姦、偷盜、凶殺、淫亂、貪心、邪惡、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等罪。
今天,上帝向我們開啟了極大的恩典,藉著耶穌再次召聚如羊走迷的我們,為的是使罪人在祂的恩典中有分,讓罪人在祂的恩典中有一席之地,這些都是出於祂白白的恩典啊。
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