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申26:1-11
前言
青年的戲劇中提到..生活中遇到一波波的艱難時,主人仍對僕人說:感謝主,這和今天的經文有類似的地方。
本文:
一、摩西勸勉以色列民向上帝感恩:
摩西這位以色列的領袖,帶領以色列數百萬民眾出埃及到迦南地,路程只要十多天,但他們卻在曠野地走了四十年,其間發生了許多的艱難,像是:出埃及後面臨了前有紅海後有追兵的艱難,過了紅海到了曠野後他們又面臨水太苦不能喝水的艱難,在曠野時沒有東西可吃的艱難,到進迦南地之前又遇見要渡約旦河的艱難,再不久他們即將進入迦南美地了,摩西在約旦河的東邊勸勉他們進去迦南地後一要向上帝獻上感恩,為什麼? 因為要進迦南美地的是第二代的以色列人,他們不知道、也沒有看見上帝威嚴、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以及神蹟奇事或大而可畏的事來帶領他們,簡單的說,他們的艱難就是不知道怎麼「感謝上帝」,因為他們不認識有一位大能的上帝啊,他們只知道他們父母常常發怨言甚至忘恩負義到想用石頭打死摩西,在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七處經文記載了他們的怨言。這群成天都生長在發怨言的環境中的第二代,會生出感恩的心嗎?當然有困難了,所以摩西才要教導他們。迦南美地一直是摩西想去的地方,但上帝卻不讓他進去,可以想見,他在教他們向獻上感恩時,心中是多麼的迫切啊。
二、感恩的回應:
-
獻上初熟的土產:
摩西要他們獻上初熟的土產。(初熟就是最新的一批、上好的一批),初熟的土產包括各種穀類、新酒、油和蜜、所有的土產以及樹上的果子,獻上初熟的土產是象徵這一切都屬於上帝所有、是上帝所賞賜的,當獻給上帝,就像亞伯拉罕一百歲得子,上帝要他把獨生愛子以撒獻為燔祭,用火燒光,他沒有任何的猶豫,就馬上回應神,好比獻上「初熟之物」一樣,箴言3: 9 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獻上「初熟之物」是「尊榮神」,也是信心的行為,初熟的農作物數量不多,價格也特別昂貴,在尚未大量收成之前,就要先將它奉獻給神,相信神會祝福豐收。如果我們將它留給自己,就是「否認神」對這些東西所擁有的主權,也表示我們無法憑信心過生活。因為不認識神的美善、不明白上帝信實供應的法則,就不願獻上初熟的、最好的,好比該隱一樣,他是人間第一個沒有獻給上初熟的土產給上帝的,就會獻上「不要的或剩下的」給上帝。
-
感恩的具體實踐:
實際的行動力
摩西教導人民,獻上初熟的土產時,要「取」些來,把它們「盛」在筐子裡,然後「往」神立為祂名的居所去「見」祭司,告訴他「說」:我認明我所擁有的是上帝所賜的,然後祭司就把東西放在筐子裡」,送到上帝的壇前。這段經文中你看見了什麼?「取、盛、往、見、說」等動詞,是一個實際的行動力,並且要送到上帝所立的居所,這群原本漂泊在曠野的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敬拜聖殿、沒有土地可耕種、沒有能力可獻上初熟之物,但是過了約旦河東以後,他們就可以安定下來把奉獻物帶到敬拜的場所、有祭司可以引導他們奉獻,他們也因著耕種、收成,而有能力獻上初熟之物來回應上帝的賜福,我們看見摩西教導他們奉獻不是隨心所欲、照著自己的意思,因為人對神的獻呈,上帝不見得都照單全收的。瑪拉基書1:10,真願你們當中有人把殿門關上,免得你們在我的壇上徒然點火。”萬軍之耶和華說:“我不喜歡你們,也不從你們手中收納禮物。”我學弟的會友在聖誕節時想奉獻禮物給教會,因此就買了電子的聖誕老公公大型人偶,奉獻者把它放在講台上,他認為這樣就充滿了聖誕的氣息,沒想到學弟在講道時,講台上的聖誕老公公也一直在扭動,這樣反而很干擾敬拜,於是同工請他把人偶拿到樓下,就發生了張力,原本的一椿美事,到後來卻不蒙悅納。
-
感恩的對象:
認定你的神:11節的經文中出現了9次的「耶和華你神」,摩西在這裡告訴他們,使你得地的、使地生出土產的、收納奉獻的地方、引導你奉獻的祭司、領你祖先出埃及的、把你們領進迦南美地的、使你和中間寄居的享受福分的,都是~「耶和華祢神」。摩西為何要這樣反覆的強調「耶和華祢神」出現在你的世代、宗族、生活、宗教、謀生、社交..等層面?加爾文說:人心是製造偶像工廠。4: 23-25 你們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們 神與你們所立的約…他們在那地住久了,生子生孫就會雕刻偶像。因此,摩西需要反覆的烙印、雕塑他們認定「耶和華祢神」才是你們要敬拜、感謝、跟隨的對象。弟兄姐妹,我們的世代和摩西的世代沒有什麼兩樣,有太多「偶象」「明星牧師」吸引人跟隨他,甚至用許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有缺陷的神學、混雜的真理來迷惑人心,使人跟隨他們並向他們下拜。我們需要認識牧師是上帝受託付引導群羊到上帝面前的「祭司」。好比:26:4祭司就從你手裡取過筐子來,放在耶和華─你 神的壇前一樣。
紀念你的神並回應祂~向祂下拜
摩西就是這樣引導百姓到上帝面前,並且要他們在神面前述說列祖的紀事。當他們訴說祖先是將亡的、稀少的、寄居的,受飢荒威脅的漂流史時,上帝聽見了、看見了他們的苦情,就用大能手領他們出埃及並且進到流奶與蜜之地。在訴說中看見上帝在困境時施行拯救,因此,這群原本不認識大能神的第二代,被上帝的作為感動,生出了感恩的心和全然的敬拜,在第十節語氣轉換成:耶和華啊,現在「我」把你所賜給我地上初熟的土產奉了來,並在上帝的面前下拜。人因認識神的愛,而發出感恩的回應。剛才唱的那首”今我們感謝上帝”歌,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讚美詩〈今阮感謝上帝〉 ,也是在困境時所產生的感恩的回應,(1618~1648)因宗教改革發生歷史上最悲慘的德國30年戰爭,當時,愛倫堡是難民的中途站、駐腳處。因此,一批批的難民帶來了飢餓、困苦、傳染病、傷亡、種種不幸,許多人在那裡喪失了生命。林卡特是該處唯一的倖存的牧師,他成為全城人的希望與安慰的柱石。當時他主持過大約4800次的喪禮,有時一天居然有40次之多;死者中有他的妻子、兄弟、同事和好幾名議員。他非常有同情心,很體念別人的痛苦,常以自己的衣物、錢財救濟難民,這悲慘的德國30年戰爭,使歐洲充滿了恐怖與死亡之威脅;在這死亡彌漫的時刻,若非認識上帝的愛,豈能寫出感謝、讚美、雄壯之詩,故有人稱30年戰爭為「德國聖詩的黃金時代」,也成為每個國家在感恩節選用感謝上帝的一首詩,這首詩又被稱為德國感恩曲(German Te Deum)。
-
敬拜者的行動(10-11)
以感恩的心回應上帝的愛,就是落實在地如在天的公義生活。也就是與他人分享上帝的愛。怎麼分享?。經文10-11節,摩西教導他們和利未人及寄居的要因他們家一切的福份歡樂,他們一同聚集在上主面前享用肉食,利未人及寄居的在當時是無分無業,就經濟的層面來看是社會中的弱勢。今天在我們的世界中「貧富的差距」懸殊很大,根據樂施會,全球最有錢62位富翁,財富等於35億人總合。有錢的人10%人口財富則上升46%。生活在極度貧窮線以下的全球最窮20%人口,每天仰賴不到1.90美元生活(大概是台幣不到60元),他們怎麼生活的?(影片2。看完影片我們應該會覺得百感交集,感恩的生命是樂於和他人分享。教育不能翻轉貧窮,但分享的生命郤能改善貧窮的處境,讓糧食、資源、經濟重新公平的被分配。今天,上帝的兒女與世人的分別在於懂得照顧社會的邊緣人,真心誠意的善待窮人,不像法利賽人連薄荷、茴香、芹菜都獻上十分之一,但卻把律法中最重要的公義、憐憫和信實置之不理。為什麼呢?因為不把神當神。 (羅一:21),因為,他們雖然知道 神,卻不當作 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今天仍有許多上帝的兒女雖然知道神,但卻不願成為回應上帝的愛的兒女。對於上帝的愛始終是不回應,裝做沒聽見,叛逆的第一步就是「不回應」,不願意以感恩讚頌來榮耀神,不願向上帝獻上具體的回應、不願承擔任何服事,對委身上帝不在,對宣教沒有熱情。如果神的家有多數這種叛逆的兒女,那麼這個教會肯定是瀕臨死亡的教會,相當的可怕。
結語:
以色列人的歷史不乏有不回應神的事例。他們把進入迦南地當作與生俱來的權利,把豐衣足食視為上帝的責任,因此在阿摩司的時代上帝藉著他提醒百姓,正因為他們的判逆,上帝親自令土地荒蕪,天不下雨,又使狂風大作並吩咐昆蟲吃盡他們的作物,他們忘記了與上帝聖約關係中的特權是有義務的,就是要為上主厚賜的恩典獻上感恩並對他人施以憐憫。萬有都是從神而來,本當歸於祂。「奉獻」是考驗我們對信仰的忠誠最具體的信仰實踐。凡慷慨施予的人必定蒙神祝福。願神的兒女都懂得感恩,樂於將初熟的土產取些來回應神,怎麼回應 ? 在教會中我們會把奉獻分為三類,獻心、獻金、獻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奉獻自己,願意順服在上帝的面前,成為合神心意為主所用的人,我們願意如此回應神時,就會願意奉上我們收入的一部份,作為聖工使用,教會內經常性的事工經費不會缺乏,也有能力在對外的社會慈善服務和海外宣教事工中做美好的見證。獻工~教會也有許多的事工需要兄姐一同參與,像是教導主日學、探訪、招待、音樂服事等等,都是以感恩的心來回應上帝的愛,就好像獻上初熟的果子一樣,我們這麼做,不是我們先愛神,乃是神先愛了我們,因為上帝把耶穌基督當作「初熟的果子」賜給了我們,叫我們得豐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