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賢牧師
經文:羅馬書8:19-22
大地因愛而被造近來,教會在傳講「愛土地」的主題,提到人們和土地的關係。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小孩,活動在都市叢林,生活在四面都是水泥牆的公寓裡,想要能看到藍天、或深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好像也成了奢侈!身為都市人,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日用品幾乎都可以從大賣場取得,而且取得的如此理所當然,以致我們甚至搞不清楚南瓜是長在樹上或地上?花生又長在哪兒?…到底怎樣切身地感受到土地和我的關係呢? 大地是我們的母親 今年中秋節先後來了兩個颱風,莫蘭蒂離開後農委會統計農作物、雞、豬、魚產等,損失新台幣9899萬元。我在fb上看到一位同學在台東牧會,她說會友中有三分之二事農,當颱風來勢洶洶、動員全教會齊心禱告時,她第一次那麼深刻體會「靠天吃飯」的心情。原來人們的命運和大地緊緊相繫啊。
九0年代有一部電影《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 劇情描述,兩兄弟—諾曼和保羅與他們的父母生活在尚未開發的美國西部的蒙大拿州大黑腳河畔。他們的父親是位個性堅毅、嚴謹的長老會牧師;除了教育兩弟兄聖經真理外,也傳授蠅釣技術,教導他們體驗上帝所造的大自然生命規律。這兩兄弟雖然親密相愛但個性迥異。哥哥諾曼一心以父親為榜樣,醉心於文學,後來成為大學教授;弟弟保羅則活潑豪放不羈、獨創自己釣魚之風,長大後以新聞記者為業,後來因賭債糾紛而死於非命。當年老的哥哥諾曼麥克林回到這條依偎在家鄉的河畔時,所有過去的人、事、物、和瞭解與不解的記憶都湧入心頭,這條大河彷彿看盡了麥克林家族裡種種的悲歡離合。原來,大地是我們的老師,她教導我們生命的功課、讓我們體會大自然的運作規律節奏、和人生的規律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在1938年曾以《大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裡面刻畫出中國農民受到政府官僚、地主、惡霸和土匪的欺壓,同時還要面對無情天災的摧殘。主角是一位中國農民王龍,他娶妻生子,買下幾畝土地,不久卻來了飢荒,過去辛苦掙來的家產全部化為烏有。左右鄰居開始吃狗、吃馬、甚至已經開始吃人肉,但即便艱苦,王龍仍然堅持不願意賣掉土地,他深信唯有如此,才有機會重回大地的懷抱。後來總算他重回老家,開始辛勤耕耘他所熱愛的土地,而成了大地主。然而卻又在一次大水災、由於大水淹沒了土地,閒的發慌的王龍便染上了大城市的奢華習性,貪戀女色,對家漠不關心;然而在他迷失迷惘的日子裡,他心裏始終放不下的是土地,最後他領悟到奢糜、浮華、貪婪是人性弱點,大地的包容讓他覺醒過來。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大地與人一生的得失起伏緊密相連,甚而,大地也是好的心靈捕手,她的懷抱使疲憊迷失的心靈得著洗滌;大地更是我們的母親,土地的出產供養人們一切吃的穿的用的住的。
創世紀記載,上帝第一天到第四天鋪張諸天、創造大地,又造水、空氣、光與暗,直到第五天,上帝造出有生命的動物在水中、飛鳥在空中,第六天上帝開始造出地上的活物、野獸昆蟲,最後上帝按著自己的形象造出人,人是上帝所造的萬物中最後一樣創作。閱讀創世紀第一章,讓我聯想到許多準爸爸媽媽們,為了迎接心愛的小寶貝出生,他們會預備許多嬰兒用品、擠奶器、奶粉和副食品、小baby衣服、背巾、嬰兒床、玩具,還要布置一個溫馨可愛的房間,等等一切預備都是因為父母對兒女的愛。同樣地,世界是上帝因愛為了祂所造的人類所預備的家,整個大地的創造和護理充滿了上帝的智慧與慈愛。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關係的學科,這個詞源是由一位德國生物學家用希臘文的兩個字oikos(家)和logos(道)合在一起來的,因此生態學(ecology)這個字有家學、居所學的意思,也就是在隱喻的意義上把自然理解為生物的「家」,這是所有生命共同存活的居所,而且彼此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成為一生命共同體。
環境倫理學家Holmes Rolston,Ⅲ認為「自然是恩典」,因為人尚未存在時,她已經存在並餽贈給人,成為人得以存活的條件,沒有自然的支撐,人不可能存在。即便在人惡待大地與自然時,太陽和雨水仍不分好人壞人一樣的賞賜給每一個人(太5.45)。又因著地理、地貌、氣候的不同,自然災害不同,土地出產不同,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人文景觀和文化特色,使得世界變得精彩豐富。這就是大地(自然)賜與人的恩典,她滋養人們,托住人們,展現上帝對世人無限的慷慨與慈愛。
約翰福音3.16其實希臘原文正確的譯法是,「因為上帝如此愛世界…」。上帝賜下祂的獨生愛子耶穌,不僅是因為祂愛世人,也是因為祂愛所有的受造物;耶穌基督的救贖是全面性的,包含人與大地。
受苦變色的大地 始祖亞當犯罪後上帝對他說「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羅馬書八章19-22:「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聖經清楚指出,因為人類的犯罪,以致大地和萬物都因為人的罪而受咒詛「服在虛空之下」、「為敗壞所轄制」、並一同「勞苦嘆息」。足見,罪帶來受苦,這不單單是人的處境、也是所有受造物的處境。
近年來,我們愈來愈能切身感受到大地被破壞帶來的警訊,像是年初的霸王寒流、難耐的酷夏..。以下,我們要來看看幾項大地因罪遭破壞的事實。
上述列舉的這些事實都還不過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使徒保羅形容的實在真切,受造物也一同勞苦嘆息,等候得贖的日子。
貪婪是萬惡之根 因著人類無止境的追求累積財富,鼓勵商業發展、生產及消費的經濟模式,人類在近百年極短的時間之內幾乎耗盡自然資源,加速生態圈的崩壞和物種的滅絕。生產過程使用的化學物質和人類累積的廢棄物,帶給大地沈重的負擔。
這些事實和聖經都清楚的見證,正是犯罪的人使受造物受苦,破壞了受造物的和諧和秩序,而那個人性裡的惡根正源自於人性裡的貪婪、自我中心。<提前6.10>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這個自我中心的惡根使得人專愛自己、不愛大地,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以致於自以為是的對待一切存在,破壞了人和大地的關係,破壞了大地這個千千萬萬生物的家。希臘辨士Protagoras of Abdera曾說「人(自我)是萬物的尺度」,意思是每一個人都以自我為出發去思考和看待萬事萬物,我認為這就是「自義」,也是耶穌在地上時所極力批判、對付的,因為自義、自是、自我中心是那麼根深蒂固、不可動搖地深植人性,以致耶穌最終是為了對付人性的這個惡根,或者說是為了解救人脫離這個惡根,而上了十字架。而祂的解救秘方是—愛、捨己、倒空自己。
因此,倘使要力挽狂瀾拯救大地這個殘破的家,就要對付人性的惡根,就要走耶穌—愛、捨己、倒空自己的道路。而走耶穌的道路不是我們憑著自己能做到的,我們必須倚靠聖靈的幫助,讓聖靈來重生我們,除非從聖靈得著一個再造的新生命,才能勝過自我中心和貪婪的惡根。
大地之戀—用行動愛土地 羅馬書第八章說,天地萬物和全人類一樣都渴望脫離人的罪所帶來的受苦,渴望得著自由,渴望得救榮耀的時刻來臨,可盼望的是,上帝必要在終末時改變這一切的敗壞轄制,恢復起初受造的美善,那時大地和人類將一同得救贖。但在那時刻降臨以前,還需耐心等候。
事實上,人和上帝、人和人關係破壞的危機,和人與大地關係破壞的危機,是出自同一個惡根,因此上帝為我們預備的得救之法也相同—必須透過耶穌基督,認罪悔改、接受新生命、順從聖靈、走耶穌捨己謙卑的道路。
因此之故,愛大地應該是所有神兒女的生命、信念和行動,愛大地就是愛上帝,因為大地是上帝因愛而賞賜給人類和萬物的家。
在電影「大河戀」的結尾,老諾曼在獨白中最後說:「I am haunted by waters」,表達出他和大河之間那種縈繞心頭、充滿眷戀、羈絆的感情。我在想,這也應該是神兒女對於上帝所造的這—奧秘、奇妙又豐富美麗的大地的愛,是一種愛慕、崇敬、感恩之愛。愛大地是基督徒無可推諉的道德誡命。
因為旅遊或短宣之故,我常常在搭機時俯瞰台灣,讚嘆台灣果真是福爾摩沙—一個美麗之島啊!但是我深深知道,我戀慕她真正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她有多美多自由等條件,而是因為台灣是上帝量給我的土地,上帝讓我生於斯、長於斯、讓我領受她的愛與滋養,因為她所以長成今天的我,我感謝她,並知道上帝要我回應她最好的方式,就是傾全力愛她、耕耘她、呵護她。今天,邀請您和我再一次立志,用愛上帝的心來愛她,用行動一起為台灣、為大地帶來正面的改變!
小組分享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