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2週報
20141109週報
20141116週報
20141123週報
20141130週報
20141207週報
20141214週報
20141221週報
20141228週報
20150104週報
20150111週報
20150118週報
20150125週報
20150201週報
20150208週報
20150215週報
20150222週報
20150304週報
20150301週報
20150308週報
20150315週報
20150322週報
20150329週報
20150405週報
20150412週報
20150419週報
20150426週報
20150503週報
20150510週報
20150517週報
20150526週報
20150601週報
20150607週報
20150614週報
20150621週報
20150628週報
20150712週報
20150719週報
20150726週報
20150802週報
20150809週報
20150816週報
20150823週報
20150830週報
20150906週報
20150913週報
20150920週報
20150927週報
20151004週報
20151011週報
20151025週報
20151108週報
20151115週報
20141122週報
20151129週報
20121208週報
20151215週報
20151223週報
20151229週報
20160103週報
20160110週報
20160117週報
20160124週報
20160131週報
20160207週報
20160214週報
20160222週報
20160228週報
20160306週報
20160313週報
20160320週報
20160403週報
20160410週報
20160410週報
20160417週報
20160424週報
20160501週報
20160508週報
20160515週報
20160522週報
20160529週報
20160605週報
20160612週報
20160619週報
20160626週報
20160710週報
20160717週報
20160724週報
20160731週報
20160814週報
20160821週報
20160826週報
20160904週報
20160911週報
20160918週報
20160925週報
20161002週報
20161009週報
20161016週報
20161023週報
20161030週報
20161106週報
20161113週報
20161120週報
20161127週報
20161204週報
20161211週報
20161218週報
20161225週報
20170101週報
20170108週報
20170115週報
20170122週報
20170205週報
20170212週報
20170219週報
20170226週報
20170305週報
20170312週報
20170319週報
20170326週報
20170402週報
20170409週報
20170423週報
20170430週報
20170507週報
20170514週報
20170521週報
20170604週報
20170611週報
20170618週報
20170625週報
20170702週報
20170709週報
20170716週報
20170723週報
20170806週報
20170813週報
20170820週報
20170827週報
20170903週報
20170910週報
20170917週報
20170924週報
20171001週報
20171008週報
20171015週報
20171022週報
20171029週報
20171112週報
20171119週報
20171203週報
20171210週報
20171217週報
20171224週報
20171231週報
20180107週報
20180114週報
20180114週報
20180121週報
20180128週報
20180204週報
20180211週報
20180218週報
20180225週報
20180304週報
20180311週報
20180318週報
20180325週報
20180401週報
20180408週報
20180422週報
20180429週報
20180506週報
20180513週報
20180520週報
20180527週報
20180603週報
20180610週報
20180617週報
20180624週報
20180717週報
20180724週報
20180729週報
20180805週報
20180812週報
20180819週報
20180826週報
20180909週報
20180916週報
20180923週報
20180930週報
20181007週報
20181014週報
20181021週報
20181111週報
20181118週報
20181125週報
20181202週報
20181223週報
20181230週報
20190106週報
20190113週報
20190120週報
20190127週報
20190127週報
20190203週報
20190210週報
20190224週報
20190303週報
20190310週報
20190324週報
20190331週報
20190407週報
20190407週報
20190414週報
20190421週報
20190428週報
20190505週報
20190512週報
20190526週報
20190602週報
20190609週報
20190616週報
20190616週報
20190630週報
20190707週報
20190714週報
20190721週報
20190728週報
20190804週報
20190804週報
20190818週報
20190825週報
20190901週報
20190915週報
20190922週報
20190929週報
20191006週報
20191013週報
20191020週報
20191103週報
20191110週報
20191117週報
20191124週報
20191201週報
20191215週報
20200105週報
20200112週報
20200119週報
20200126週報
20200202週報
20200209週報
20200216週報
20200301週報
20200308週報
20200315週報
20200322週報
20200329週報
20200405週報
20200419週報
20200426週報
20200503週報
20200510週報
20200517週報
20200524週報
20200531週報
20200607週報
20200614週報
20200621週報
20200628週報
20200705週報
20200712週報
20200719週報
20200726週報
20200802週報
20200809週報
20200816週報
20200823週報
20200830週報
20200906週報
20200913週報
20200920週報
20200927週報
20201004週報
20201011週報
20201018週報
20201025週報
20201101週報
20201108週報
20201115週報
20201122週報
20201129週報
20201206週報
20201213週報
20201220週報
20201227週報
20210103週報
20210110週報
20210117週報
20210124週報
20210131牧師講道篇
20210207牧師講道篇
20210221牧師講道篇
20210228牧師講道篇
20210307牧師講道篇
20210314牧師講道篇
20210314牧師講道篇-2
20210314牧師講道篇-3
20210321牧師講道篇
20210328牧師講道篇
20210411牧師講道篇
20210418牧師講道篇
20210425牧師講道篇
20210502牧師講道篇
20210516牧師講道篇
20210523牧師講道篇
20210530牧師講道篇
20210606牧師講道篇
20210613牧師講道篇
20210620牧師講道篇
20210704牧師講道篇
20210627牧師講道篇
20210711牧師講道篇
20210718牧師講道篇
20210725牧師講道篇
20210801牧師講道篇
20210808牧師講道篇
20210815牧師講道篇
20210822牧師講道篇
20210829牧師講道篇
20210905牧師講道篇
20210912牧師講道篇
20210919牧師講道篇
20210926牧師講道篇
20211003牧師講道篇
20211010牧師講道篇
20211017牧師講道篇
20211024牧師講道篇
20211031牧師講道篇
20211107牧師講道篇
20211114牧師講道篇
20211121牧師講道篇
20211128牧師講道篇
20211205牧師講道篇
20211219牧師講道篇
20211226牧師講道篇
20220102牧師講道篇
20220109牧師講道篇
20220116牧師講道篇
20220123牧師講道篇
20220130牧師講道篇
20220213牧師講道篇
20220220牧師講道篇
20220227牧師講道篇
20220306牧師講道篇
20220313牧師講道篇
20220320牧師講道篇
20220403牧師講道篇
20220410牧師講道篇
20220424牧師講道篇
20220508牧師講道篇
20220417牧師講道篇
20220515牧師講道篇
20220529牧師講道篇
20220605牧師講道篇
20220612牧師講道篇
20220619牧師講道篇
20220626牧師講道篇
20220710牧師講道篇
20220717牧師講道篇
20220724牧師講道篇
20220731牧師講道篇
20220807牧師講道篇
20220814牧師講道篇
20220821牧師講道篇
20220828牧師講道篇
20220904牧師講道篇
20220911牧師講道篇
20220918牧師講道篇
20220925牧師講道篇
20221002牧師講道篇
20221009牧師講道篇
20221016牧師講道篇
20221023牧師講道篇
20221030牧師講道篇
20221106牧師講道篇
20221113牧師講道篇
20221120牧師講道篇
20221127牧師講道篇
20221204牧師講道篇
20221211牧師講道篇
20221218牧師講道篇
20221225牧師講道篇
20230101牧師講道篇
20230108牧師講道篇
20230115牧師講道篇
20230122牧師講道篇
20230205牧師講道篇
20230212牧師講道篇
20230219牧師講道篇
20230305牧師講道篇
20230312牧師講道篇
20230319牧師講道篇
20230326牧師講道篇
 
 
傅世賢牧師
經文:羅馬書8:19-22

      近來,教會在傳講「愛土地」的主題,提到人們和土地的關係。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小孩,活動在都市叢林,生活在四面都是水泥牆的公寓裡,想要能看到藍天、或深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好像也成了奢侈!身為都市人,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日用品幾乎都可以從大賣場取得,而且取得的如此理所當然,以致我們甚至搞不清楚南瓜是長在樹上或地上?花生又長在哪兒?…到底怎樣切身地感受到土地和我的關係呢?
 


大地是我們的母親

       
   今年中秋節先後來了兩個颱風,莫蘭蒂離開後農委會統計農作物、雞、豬、魚產等,損失新台幣9899萬元。我在fb上看到一位同學在台東牧會,她說會友中有三分之二事農,當颱風來勢洶洶、動員全教會齊心禱告時,她第一次那麼深刻體會「靠天吃飯」的心情。原來人們的命運和大地緊緊相繫啊。
       九0年代有一部電影《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 劇情描述,兩兄弟—諾曼和保羅與他們的父母生活在尚未開發的美國西部的蒙大拿州大黑腳河畔。他們的父親是位個性堅毅、嚴謹的長老會牧師;除了教育兩弟兄聖經真理外,也傳授蠅釣技術,教導他們體驗上帝所造的大自然生命規律。這兩兄弟雖然親密相愛但個性迥異。哥哥諾曼一心以父親為榜樣,醉心於文學,後來成為大學教授;弟弟保羅則活潑豪放不羈、獨創自己釣魚之風,長大後以新聞記者為業,後來因賭債糾紛而死於非命。當年老的哥哥諾曼麥克林回到這條依偎在家鄉的河畔時,所有過去的人、事、物、和瞭解與不解的記憶都湧入心頭,這條大河彷彿看盡了麥克林家族裡種種的悲歡離合。原來,大地是我們的老師,她教導我們生命的功課、讓我們體會大自然的運作規律節奏、和人生的規律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在1938年曾以《大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裡面刻畫出中國農民受到政府官僚、地主、惡霸和土匪的欺壓,同時還要面對無情天災的摧殘。主角是一位中國農民王龍,他娶妻生子,買下幾畝土地,不久卻來了飢荒,過去辛苦掙來的家產全部化為烏有。左右鄰居開始吃狗、吃馬、甚至已經開始吃人肉,但即便艱苦,王龍仍然堅持不願意賣掉土地,他深信唯有如此,才有機會重回大地的懷抱。後來總算他重回老家,開始辛勤耕耘他所熱愛的土地,而成了大地主。然而卻又在一次大水災、由於大水淹沒了土地,閒的發慌的王龍便染上了大城市的奢華習性,貪戀女色,對家漠不關心;然而在他迷失迷惘的日子裡,他心裏始終放不下的是土地,最後他領悟到奢糜、浮華、貪婪是人性弱點,大地的包容讓他覺醒過來。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大地與人一生的得失起伏緊密相連,甚而,大地也是好的心靈捕手,她的懷抱使疲憊迷失的心靈得著洗滌;大地更是我們的母親,土地的出產供養人們一切吃的穿的用的住的。

 
大地因愛而被造
      
        創世紀記載,上帝第一天到第四天鋪張諸天、創造大地,又造水、空氣、光與暗,直到第五天,上帝造出有生命的動物在水中、飛鳥在空中,第六天上帝開始造出地上的活物、野獸昆蟲,最後上帝按著自己的形象造出人,人是上帝所造的萬物中最後一樣創作。閱讀創世紀第一章,讓我聯想到許多準爸爸媽媽們,為了迎接心愛的小寶貝出生,他們會預備許多嬰兒用品、擠奶器、奶粉和副食品、小baby衣服、背巾、嬰兒床、玩具,還要布置一個溫馨可愛的房間,等等一切預備都是因為父母對兒女的愛。同樣地,世界是上帝因愛為了祂所造的人類所預備的家,整個大地的創造和護理充滿了上帝的智慧與慈愛。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關係的學科,這個詞源是由一位德國生物學家用希臘文的兩個字oikos(家)和logos(道)合在一起來的,因此生態學(ecology)這個字有家學、居所學的意思,也就是在隱喻的意義上把自然理解為生物的「家」,這是所有生命共同存活的居所,而且彼此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成為一生命共同體。
        環境倫理學家Holmes Rolston,Ⅲ認為「自然是恩典」,因為人尚未存在時,她已經存在並餽贈給人,成為人得以存活的條件,沒有自然的支撐,人不可能存在。即便在人惡待大地與自然時,太陽和雨水仍不分好人壞人一樣的賞賜給每一個人(太5.45)。又因著地理、地貌、氣候的不同,自然災害不同,土地出產不同,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人文景觀和文化特色,使得世界變得精彩豐富。這就是大地(自然)賜與人的恩典,她滋養人們,托住人們,展現上帝對世人無限的慷慨與慈愛。
約翰福音3.16其實希臘原文正確的譯法是,「因為上帝如此愛世界…」。上帝賜下祂的獨生愛子耶穌,不僅是因為祂愛世人,也是因為祂愛所有的受造物;耶穌基督的救贖是全面性的,包含人與大地。

 

受苦變色的大地
       
       
 始祖亞當犯罪後上帝對他說「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羅馬書八章19-22:「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聖經清楚指出,因為人類的犯罪,以致大地和萬物都因為人的罪而受咒詛「服在虛空之下」、「為敗壞所轄制」、並一同「勞苦嘆息」。足見,罪帶來受苦,這不單單是人的處境、也是所有受造物的處境。
近年來,我們愈來愈能切身感受到大地被破壞帶來的警訊,像是年初的霸王寒流、難耐的酷夏..。以下,我們要來看看幾項大地因罪遭破壞的事實。
  • 事實一:我們總以為「海洋廣闊無際,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這些年來,非法漁業、棲地破壞、誤捕,以及單純魚的過度捕撈,己經大大改變了海洋的命運。據統計77%魚類資源已完全枯竭,全球 90% 的大型魚類已經絕跡,這些魚類位於生態系頂端、原可以幫助維持生態平衡的捕食者。(資料來源:綠色和平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news/stories/oceans/2014/overfish-12-not-so-fun-facts/)
  • 事實二:為了追求時尚,業者在製造衣服過程中為了清潔或染色(如牛仔褲變舊),會添加有毒害的化學物質,不論是對環境或是對人體都有安全上的疑慮,不僅製造過程中會隨之排放,進入環境而帶來污染,也可能殘留在衣服上,隨著行銷到世界各地,再透過日常清洗過程流入當地水循環,汙染了購買地。
  • 事實三:為了開闢農地及非法伐木,年年焚燒亞馬遜,讓雨林生態愈來愈脆弱,更加劇全球氣候變遷。2016上半年,亞馬遜雨林有27,814宗火警報告,是有史以來同期最多,較平均高出81%,多數是人為造成。每年,亞馬遜雨林消失的面積高達 6,000 平方公里,面積約當 1.5 個南投縣。
  • 事實四:手機、筆電、平板和電視機是消耗能源和資源最多的產品。生產一個小小的晶片就需要消耗 2,200加侖,相當8,300公升的水,一台電腦裡面至少需要超過一打晶片。電子產品裡使用了超過40種化學元素,這些元素中有很多稀有元素,開採時會破壞當地環境和自然生態,還可能傷害工人健康,而只是為了製造出只讓我們使用一兩年即丟棄的商品。2012年的電子廢棄物高達4,890萬噸,平均每個人製造20公斤電子廢棄物。聯合國估計到2017年這個數量還要再增加33%,達到6,540萬噸。
  • 事實五: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現象。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自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還高。全球性的增溫將帶來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促使極端氣候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更強更頻繁。
上述列舉的這些事實都還不過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使徒保羅形容的實在真切,受造物也一同勞苦嘆息,等候得贖的日子。


貪婪是萬惡之根
     
      
  因著人類無止境的追求累積財富,鼓勵商業發展、生產及消費的經濟模式,人類在近百年極短的時間之內幾乎耗盡自然資源,加速生態圈的崩壞和物種的滅絕。生產過程使用的化學物質和人類累積的廢棄物,帶給大地沈重的負擔。
       這些事實和聖經都清楚的見證,正是犯罪的人使受造物受苦,破壞了受造物的和諧和秩序,而那個人性裡的惡根正源自於人性裡的貪婪、自我中心。<提前6.10>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這個自我中心的惡根使得人專愛自己、不愛大地,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以致於自以為是的對待一切存在,破壞了人和大地的關係,破壞了大地這個千千萬萬生物的家。希臘辨士Protagoras of Abdera曾說「人(自我)是萬物的尺度」,意思是每一個人都以自我為出發去思考和看待萬事萬物,我認為這就是「自義」,也是耶穌在地上時所極力批判、對付的,因為自義、自是、自我中心是那麼根深蒂固、不可動搖地深植人性,以致耶穌最終是為了對付人性的這個惡根,或者說是為了解救人脫離這個惡根,而上了十字架。而祂的解救秘方是—愛、捨己、倒空自己。
       因此,倘使要力挽狂瀾拯救大地這個殘破的家,就要對付人性的惡根,就要走耶穌—愛、捨己、倒空自己的道路。而走耶穌的道路不是我們憑著自己能做到的,我們必須倚靠聖靈的幫助,讓聖靈來重生我們,除非從聖靈得著一個再造的新生命,才能勝過自我中心和貪婪的惡根。


大地之戀—用行動愛土地

       
 羅馬書第八章說,天地萬物和全人類一樣都渴望脫離人的罪所帶來的受苦,渴望得著自由,渴望得救榮耀的時刻來臨,可盼望的是,上帝必要在終末時改變這一切的敗壞轄制,恢復起初受造的美善,那時大地和人類將一同得救贖。但在那時刻降臨以前,還需耐心等候。
事實上,人和上帝、人和人關係破壞的危機,和人與大地關係破壞的危機,是出自同一個惡根,因此上帝為我們預備的得救之法也相同—必須透過耶穌基督,認罪悔改、接受新生命、順從聖靈、走耶穌捨己謙卑的道路。
因此之故,愛大地應該是所有神兒女的生命、信念和行動,愛大地就是愛上帝,因為大地是上帝因愛而賞賜給人類和萬物的家。
 
       在電影「大河戀」的結尾,老諾曼在獨白中最後說:「I am haunted by waters」,表達出他和大河之間那種縈繞心頭、充滿眷戀、羈絆的感情。我在想,這也應該是神兒女對於上帝所造的這—奧秘、奇妙又豐富美麗的大地的愛,是一種愛慕、崇敬、感恩之愛。愛大地是基督徒無可推諉的道德誡命。
       因為旅遊或短宣之故,我常常在搭機時俯瞰台灣,讚嘆台灣果真是福爾摩沙—一個美麗之島啊!但是我深深知道,我戀慕她真正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她有多美多自由等條件,而是因為台灣是上帝量給我的土地,上帝讓我生於斯、長於斯、讓我領受她的愛與滋養,因為她所以長成今天的我,我感謝她,並知道上帝要我回應她最好的方式,就是傾全力愛她、耕耘她、呵護她。今天,邀請您和我再一次立志,用愛上帝的心來愛她,用行動一起為台灣、為大地帶來正面的改變!
 
小組分享問題:
  1. 至少分享一項你對大地(或台灣)的感恩。
  2. 分享一項你所見「最有感」的大地遭破壞的事實。
  3. 從70種愛地球方法中,至少選出一項你願意改變的生活習慣,分享並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