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讓我想到「罪與罰」這部俄籍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雖然兩者都反映人性黑暗,但兩者對罪的看法和罰的結局卻大不同。 申命記有「重申上帝律法」之意,是摩西囑咐即將進入迦南地,在曠野的第二代以色列人記取先前教訓,重新和上帝立約。他們原本十一天的曠野路程就可以進入迦南地,為什麼停留了四十年?關鍵就是經文所提當年十二個探子窺探迦南地事件。
罪
(1)扭曲判斷:十二探子窺探迦南地後,回報「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是美地」,但是緊接著說,那裡的百姓「比我們又大又高,城鎮大,城牆又堅固,如天一樣高」,(1.28)接著他們做出判斷,「耶和華上帝恨我們,所以將我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把我們交在亞摩利人的手中,除滅我們。」(1.27)他們扭曲上帝的形象,否認上帝的作為。
(2)傳言抱怨:而這樣理解上帝讓他們的心都消化恐懼,「我們的弟兄使我們膽戰心驚」(申1:28)探子中除了約書亞和迦勒之外,另外十位把他們扭曲的判斷散佈開來,影響了兩百萬在曠野的以色列百姓,以致他們不信神,「不肯上去」那地,「違背了耶和華上帝的指示」(1.26)。罪從哪裡進入?當人把眼光從神轉向自己時。
罰
摩西接著說「耶和華聽見你們的怨言,就發怒,起誓說『這邪惡世代的人,一個也不得看見我起誓要賜給你們列祖美地…。』」(1:34-35)「耶和華對摩西說,『這百姓藐視我要到幾時呢?我在他們中間行了這一切神蹟,他們還不信我要到幾時呢?』」(民14:11-12)百姓已經站在迦南地的入口處了,卻因為得罪神而不得進入,經過四十年曠野漂流,上一代兩百萬的以色列百姓中,最後只有兩個人進入應許之地。
責罰沈重嗎?其實這個責罰是建立在上帝和百姓之間立約的基礎上,因為上帝先救贖他們,所以他們理當感恩照約而活(見出19:4-8),這正是申命記的核心:順服神遵守律法,就蒙福;悖逆神不守律法,就受咒詛。上帝是恩慈也是嚴厲的(羅11:22),責罰中也顯出上帝愛的管教。(見來12:5-11)
恩典
(1)數算過去恩典:當摩西聽到探子和百姓的反應之後,「不要驚惶,也不要怕他們。在你們前面行的耶和華,你們的神必為你們爭戰,正如他在埃及,在你們眼前為你們所做的一樣。」(1. 29-30)上帝過去如何拯救,未來也要如何幫助,摩西要百姓把信心建立在過去經歷的恩典上。
(2)看見現在恩典:「你們在曠野所行的一切路上,也看見了耶和華你們的神背著你們,如同人背著自己的兒子一樣,直到你們來到這地方。」(1.31)「他一路行在你們前面..夜間在火中,日間在雲中,指示你們當走的路。」(1.33),騎在父親背上的兒子擁有父親的高度,這就是恩典。
(3)盼望未來恩典:「在你們前面行的耶和華,你們的神必為你們爭戰。」(1.30)經文中每提耶和華,就提及「你們的神」,摩西一再強調耶和華上帝是和他們立約,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要施恩。應許之地,是要信靠順服神去攻取贏得的,藉此百姓將和上帝建立關係。
鑒戒
27-28v和29-33v,一是百姓說一是摩西說,謊言與真理,成了強烈對比!一是帶來恐懼、不信、悖逆,另一是帶來平安、信靠、順服。我們比較多說、多聽哪一個呢?我們有分辨謊言和真理的能力嗎?
從以色列百姓的「罪與罰」,警戒三方面:第一是小心你的眼睛!切勿像探子一樣,注目看自己,將會看不見上帝,失去信心。第二,小心你的判斷和嘴巴:切勿把加上自我價值判斷的傳言散佈出去,成為惡酵影響別人(見林前5:6-8),分裂基督的身體,是大大得罪上帝(見林前3:17)。第三,小心你的耳朵!切勿像百姓聽信人的傳言,成為無知悖逆者,讓自己失去進入應許之地的祝福。(見林前10:10-11,猶16)
恩典無所不在
恩典彷如上帝走過的腳印一般,是盼望的記號,循著上帝恩典的腳蹤走,才能有信心邁向未來。懇求聖靈開啟我們的眼,看見恩典無所不在而常存感恩順服的心。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