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之再思
王武聰牧師
一、 為何祭祖?
傳統民間的祭祖習俗有其值得肯定的意義,亦有必須要再思考的地方,民間的祭祖一般來講,有四種用意:
我們肯定祭祖生命性、文化性、家族性的意義,但我們無法苟同與接受將祖先當亡靈祭拜,並且生命性、文化性、家族性的意義也不見得一定要用「祭」來表達。綜觀,今天台灣百姓的祭祖,憑心而論,為自己著想的成分,遠超過為祖先設想的成分,許多人祭祖的真正原因是怕背上不孝的罪名,害怕祖先來攪擾,而且有求於祖先的保佑。試想,因懼怕祖先,有求於祖先而祭拜祖先,這怎能稱得上「孝」呢?更何況有些子女生前不見得孝順父母,父母死後卻搶著拜,這又是哪一門的孝道呢?「祭祖」無形中誤導人只在意對「逝世祖先祭拜」,卻忽略對「活著父母盡責」,這似乎已偏離了孝道的本意。 二、 祖先在哪裡? 祭祖的觀念是將死人的世界看成活人世界的延續,所以才會認為死人也需要吃喝玩樂,並試圖滿足他們的需求。既是如此,在祭祖之前,祭祖的人必須先調查清楚祖先現在在哪裡,在什麼樣的世界,才能針對他們的需要來供應。一般來說,台灣民間認為人死後有三個去處:
三、 你希望死後去哪裡? 每個人都期待死後有永生,人若沒有永生,我們為死者所做的一切追思儀式都將失去意義。然而很遺憾,除了基督教的信仰,卻沒有一個宗教很明確提供人永生的應許。 我曾問許多的長輩,當你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你知道你要去哪裡嗎?你有把握一定會去那裡嗎?你拜了一輩子的神明有沒有為你預備住處呢?很遺憾,除了基督徒,沒有人能肯定回答這些問題。 若說死後是下陰間或上西天,卻還需要陽間子孫供應食衣住行育樂,否則就飢寒交迫難以渡日,很明顯,這絕對不是一個令人嚮往、值得我們去的「極樂世界」。這就像出國旅行,旅行社為你安排的大飯店,不但需要你自己預備交通工具、家具、寢具、遊樂器材、餐食、水果…等,而且還要子女不斷空運給你,你會去住這種飯店嗎? 若說死後是進入輪迴,那也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反而是更痛苦無奈的事。根據佛教的說法,人死後進入天道、人道、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等六道輪迴,在這六道中,只有「天道」比「人道」更「好命」,留在「人道」的人不見得會比現在更好,其餘六分之四則是更悽慘。而進入「天道」的人並不保證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因他有一天還是要結束「天人」的生活,再進入六道輪迴,如此過慣神仙的日子再回到凡間世界,豈不更悲哀。更何況,不管你在哪一道,都得不斷面對死亡的恐懼,死後的惶恐,以及永無止境的苦修。如果你有幸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脫離輪迴,進入涅槃,那更沒有所謂的「極樂」可言,因進入「涅槃」是指進入成空化無的境界,靈魂從宇宙中消失,因此就不必再進入輪迴了。顯然,這是一種靈魂永遠的滅亡,與親朋好友永遠的訣別,如此,何樂可言呢?這完全沒有永生的盼望,反而是永不超生。總之,輪迴是無奈的,必須不斷面對死亡、恐懼,它更是將我們將來與過世所愛親人相聚的期待與美夢完全打碎了。因在無限多的生命數中,要輪在同一年代,同一家庭的機會實在微乎其微。 在所有宗教信仰中,唯有基督教給我們明確永生的應許,這「永生」不是指今世的長生不死,或舊有敗壞生命的延續,也不是帶著罪永無止境的輪迴,更不是在陰間每天煩惱吃穿問題,擔心子孫是否有祭拜。主耶穌應許我們「信的人有永生」(約翰福音6:47)這「永生」是指今生罪得赦免、重生得救,與上帝恢復父子的關係,死後靈魂得救,回到阿爸父神為我們所預備的天家,享受永遠的福樂。上帝所應許的永生至少有三樣恩典:
以上三種應許,符合國人的期待,又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親愛的朋友,你要成為怎樣的祖先呢?你只在意子孫死後對你的祭拜,而不在乎他們生前的孝順嗎?有些孩子生前都不見得聽你的,你有把握根本不認識的後代子孫一定會祭拜你嗎?將自己死後的命運、幸福、安息與否的決定權交在子女,甚至不認識的子孫手中,取決於他們是否祭拜、供養,這樣明智嗎?如果不幸沒有後代怎麼辦?為何自己不在生前就做好死後的預備?為何不在生前自己來決定死後的命運呢?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經由耶穌的道路,我們可以認識真理,得到永恆的生命,回到父家永享安息。如此,我們可以免入輪迴,免淪為餓鬼,免得打擾子孫,惹人害怕討厭。這樣一來不僅為自己著想,讓自己蒙福,更為子孫設想、讓子孫高興,並且徹底解決祭祖的困擾,何樂而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