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均等卻是獨特的愛】
王武聰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3:16
以弗所書3:14-20
引言
1. 上帝愛世人,神對每個人的愛都一樣嗎?
2. 每個人對愛都有強烈的需要,我們需要的是平等、均分、平權的愛,還是獨特的愛?
3.政府剛通過「一例一休」的休假條例,正在進行的「年金改革」以及鬧得沸沸揚揚「婚姻平權」的同婚議題,無非是要爭取「公平」的訴求,然而不管最後決定如何,有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認為公平嗎?不可能!那怎麼辦?
4. 耶穌降世和你我在今天的社會裡所追求的有什麼關係?
上帝愛世人,上帝對世人每個人都愛,不管你是怎樣的人,怎樣的身份、背景、膚色、種族,甚至犯了滔天大罪,祂都愛。是的,祂是愛每個人,但祂對每個人的愛都一樣嗎?
我們期待上帝要對每個人的愛都一樣,認為這樣才公平。
(You have to love us the same)
美國一位牧者Lisa Bevere在寫「without Rival」(無與倫比)這本書時,上帝給她一個啟示說:「我對我孩子們的愛不是均等」(I do not love my children equally)這話令她甚感訝異,也在這追求平權的社會帶給我許多的省思。
的確,事實如果上帝對每個人的愛都一樣,那反而是不公平,為什麼?
因上帝創造每個人都不一樣,不一樣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若不一樣的人,都給予平等、平分、平權「同樣」的愛,或「同樣」的要求,反而變成不公平。
我們對「公平」的概念,常建立在「平等」「統一」的基礎。以考試為例,話說森林中有一場動物大考,參加者有大象、猴子、小狗、兔子、金魚、老鷹,考試很公平,而且只有很簡單的ㄧ題,就是要大家爬上森林中的ㄧ顆大樹,並且依速度評分。第一名當然是猴子,而大象、小狗、兔子則氣喘狼狽地勉強完成考試,最後一名當然是金魚,牠怎麼賣力的游、跳都離不開水缸,甚至淚流滿面也沒有人發現。而老鷹呢?牠聽完考題後,才不管其他同伴怎麼跑、怎麼爬、怎麼游,牠頭也不回,就展翅上騰,飛向上帝爲牠預備的藍天。
這種考試我們認為很荒謬,很不可思議,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都以「爬上那棵樹」來期許自己,也用來評價別人﹔卻不曾留意誰是敏捷的猴子、笨重的大象或者是在水中游的魚。
上帝創造五彩繽紛的萬物,並造沒有一個同樣的人,正是上帝偉大創意的傑作和世界的美。對於不一樣的萬物,上帝給予不同的生存空間和生命力;對於不一樣的人,上帝賦予不同恩賜和價值,並以量身訂做、獨特的愛來愛他,那才是真正的公平。
如果我們期待上帝以平等、平分、平權的標準來對待每一個不一樣的人,那結果會怎樣呢?首先,我們會很在意的去衡量愛是否均等、平分,接著很自然就會產生比較的心態﹔比較的心態出現,就會帶來不滿、競爭、嫉妒和對立。
所幸,我們上帝的愛不是可以衡量,反而是不可測度的愛,祂叫這超過人所能測度-長闊高深的愛充滿我們,並照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以弗所書3:14-20)
路加福音7:41-43「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在這比喻中,如果我們以均等、平權來比較、計較,我們會認為耶穌很不公平,為何免這人五兩銀子的債,卻免那人五十兩銀子的債呢?耶穌怎麼偏愛那負債更多的人呢?他負債這麼多,豈不應負更多的責任與代價嗎?然而從人「無力償還」的需求,耶穌的愛卻是針對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需求,給予不一樣獨特的愛,使那負債更多,更無力償還的人,得到更多愛的赦免。不可否認的,我們每個人對愛的需求都不一樣,有人需要的愛是細水長流,有人需要的愛是寬宏大量,有人需要的愛是活水湧流,有需要的愛是瀑布澆灌。這樣的需求唯有上帝長闊高深不可測度的愛才能滿足。
當你認為你有與生俱來與人不一樣的地方,成長環境也與人不一樣,以致感覺受壓抑、被忽略、被歧視,甚至被排斥,內心忿忿不平時,怎麼辦呢?在這本來就不公平的社會,要尋求從人或制度來的公平,事實是很困難的,而且越在乎是否公平,反而內心會越不平。
耶穌降世為人也受盡不公平的對待,祂出生的方式就是在昭告世人,祂瞭解、體會、認同、接納社會中弱勢的邊緣人。祂在當時的社會被認定是由未婚媽媽所生的私生子,身世倍受爭議,在村莊裡受盡歧視、排斥。祂又成長於基層木匠典型勞工的家庭,一直從事木工的職業到30歲,祂能體會日日拼經濟的辛苦,何等期待有個額外的休假日,當然祂也想到祂無法照顧年老的父母,多麼希望政府能建立保障勞工退休生活的制度。而祂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起訴,受盡不公不義的審判、凌辱,最後冤死在十字架上,祂何等渴望政治上的轉型正義。只是,祂知道祂無法從政治、社會得到公平公義的對待,祂反而轉為釘祂十字架的人代求,「父啊,赦免他們,因爲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並將祂的靈魂(生命、主權)交在上帝的手中。
今天你我都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不公不義,無論怎樣的轉型、改革,制定怎樣的政策、制度都不可能讓大家都滿意的社會,很多人的心充滿怨氣、忿怒,怎麼辦呢?想想耶穌在十字架上爲你我受苦的面貌,思想「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因此,求主用他那釘痕的手來撫摸你心靈深處的傷痕,用祂那長闊高深獨特的愛來滿足你心靈深處的需要,才能真正撫平我們心中的不滿。
在這人人渴望愛的社會,更願我們經歷耶穌基督救贖的人,能學像耶穌基督的愛來接納與我們不一樣,甚至不可愛的人,如同耶穌在我們還是罪人時接納我們一樣,這就是聖誕的意義。
【忠孝路長老教會、台中旌旗教會 同獲都市空間設計大獎】
【記者何毓芬台中報導】台中市政府將於十二月22日舉行第五屆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頒獎典禮,今年得獎的建築作品中,「公共建設類」有兩間教會建築獲得評審肯定: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與台中旌旗教會,這兩間教會在近兩年陸續興建完成,透過教堂開放的友善都市空間,成為社區及城市的祝福。
內在美與外在美兼具
位於台中火車站附近的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去年完工落成的新堂由廖偉立建築師設計,曾榮獲國家建築金質獎的首獎,今年入圍台灣建築獎以及獲得台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的肯定。
「感謝主,讓教會可以更多被看見!」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王武聰牧師受訪表示,忠孝路教會是一間兼具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教會,外在美呈現新舊堂的保存與創新,內在美則呈現新堂(教會與音樂廳)多功能的運用,並且開放場地作為國內外大型聚會及活動表演使用,活化整個台中舊市區,拉近教會與社區之間的距離,使福音更容易進入每個人心中。
此外,新堂建築設計符合教會社區關懷型態,同時滿足空間使用需求,使教會成為新型態的都市公共空間。期望未來能夠成為社區福音中心及中區宣教中心,成為中部地區眾教會的祝福。
開放友善公共空間無牆教會
台中旌旗教會建堂主委陳正哲區牧受訪表示,旌旗教會新堂由張景堯建築師所設計,以多功能空間運用為主要設計概念,呈現開放友善公共空間,形成了人潮集散與交流的場所。新堂主體以空橋連接會堂與培育大樓兩棟建築,戶外街區和室內水平動線形成了一個隱藏的十字形,垂直的十字架塔樓,高舉教會的精神象徵。
陳正哲提到,現代感十足的教會建築,沒有後門和前門的分別,打造一個融入社區的無牆教會,創造出有別以往傳統教會建築的空間感。
此外,旌旗教會是一個以宣教為使命的教會,為了強化宣教的核心理念,同時容納近兩千人一起聚會的功能性教會。自從去年教會新堂落成之後,陸續有許多旅行團、學校、企業等前來參訪,因著教會融入社區,開放友善的都市空間,讓更多民眾可以走進教會。
(摘自基督教論壇報2016年12月21日第38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