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讓我好好愛你!】
許雅惠傳道
經文 路加福音10:25-37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前言 愛人如己的難題: 愛自己人很自然,愛遙遠陌生人也不難,但愛生活週遭的人就沒有這麼簡單。愛人如己的困難是:可愛的,不必要求我就去愛;不可愛的,好像怎麼努力還是成果有限! 用「應該」來理解愛人如己會產生什麼結果?近來大眾捷運上的博愛座成為戰場,台灣社會產生一種道德魔人的指責文化,不問理由苛責沒有讓位的人就是沒有愛心,這個現象引人關心。強迫的憐憫,仍是善行嗎?愛人如己如果是責任,人還會繼續問:對誰?愛到什麼程度才合宜?父母應教導孩子要對陌生人友善,還是保護自己安全?許多基督徒在這些疑惑中找不到愛的實踐之道,這實在是需要深思。因為被強迫表現愛和友善,並不是健康的關係。我們深信聖經真理,但如果長期經歷到做不到,只會留下深深的「屬靈挫敗感」。耶穌既給我們彼此相愛的命令,是不會做不到的!只是要學會用神的方法來愛。 一、什麼原因,使人看見需要卻轉身離開? 行路經過有紛爭的現場,同事空洞的眼神,許久沒連絡朋友突然來電求助…你逃避過嗎?什麼原因使我們消極回應?「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4:17)沒有愛心嗎?是虛假偽善嗎?品格問題?人們之所以拒絶助人,原因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自利,資源有限,能力不足,恐懼,害怕引發更多需求,或仇恨的心態….等。但是,也許你會問:我很善良,但我沒有主動。甚至有愛心的基督徒也會逃避助人:明明「知道」重要,卻做不出來。為何重要卻不做?找出原因來,我們助人的行動力就會不一樣。 二、普林斯頓大學的「好撒瑪利亞人」實驗 為了瞭解助人的<觀念與行動>的差距,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曾進行一項著名的「好撒瑪利亞人」實驗:針對神學生作實驗,個別邀請他們去學校附近的大樓講道,並在前往講道的必經路上安排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躺在地上病痛求助。實驗的設計是:首先,請所有神學生回答問題神學是為了個人學習?還是榮神益人?其次,一半的學生被指定用「好撒瑪利亞人」這段經文講道。第三,出發前給學生時間提示:告訴一組人「時間快到了」,另組則是「時間很夠,慢慢來」。實驗結果發現:會不會停下來關心躺在地上呻吟的路人,與讀神學的目的和講道主題無關。被暗示時間快來不及的,即使頭腦裝滿了「好撒瑪利亞人」教導,只有不到10%會停下來關心路人!時間充裕的人有60%以上會停下來關心。這個實驗的主要意義是:外在處境對於助人行為的影響,大過一個人本身的品格和意願。其次是,對自己角色優先序的理解會影響愛的實踐。學生們透露出講道角色比助人重要。這實驗突顯了耶穌比喻中對祭司和利未人刻畫的準確—知道,並不會讓我們有行動!我們要好好來明白,耶穌說的”你照樣去行"究竟是指如何去行。 三、重回經文的現場
四、恩典的圖像:好撒瑪利亞人是誰? 這個比喻你體會什麼?是耶穌要我們去幫助人嗎?我們以為這幅圖像是為我們提供道德三選一:祭司,利未人,撒瑪利亞人。當我們對號入座,以為自己要當的是撒瑪利亞人,那就錯失了耶穌這比喻的精華了!其實,耶穌在說:你受傷了,我是真正愛你的那位,來!接受我的幫助!好撒瑪利亞人就是耶穌的畫像。 加爾文對這段經文注釋說:耶穌這段比喻不止是記敘一個事實來回答律法教師而已。耶穌要我們明白:不是只懂律法儀文!神的律法之中就是福音恩典一切的美善!耶穌親自為<愛鄰舍如同愛自己>這段經文,織出救恩福音的畫像!
五、耶利哥和耶路撒冷之間:兩種眼光,兩種結局 耶利哥和耶路撒冷之間,就是我們在世的日子。我們活在世上,有兩種眼光,也帶出兩種結局。兩種身份:無權選擇等候被救的人,有權選擇是否助人的一方。有兩種眼光:祭司用「負擔」來理解他人的需要;撒馬利亞人用「機會」來理解。祭司以”應該”為態度,感受到的沈重是負擔,自以為人生最重要的角色是祭司,其實他最重要的角色,是神的兒女! 我們如果以為愛人如己是「一種要責任」,就容易感到「重擔」:在別人的需要上會感到自己情緒被擾動了,速度被打斷了,資源被佔用了。相對的,愛人如此如果是從「分享」神的愛出發,感受到的就是「機會」:在別人的需要上,我們給失望的人盼望,給受傷的人復元,給需要供應的人滿足,給病痛的人復元,給無助的人生機!別人的需要,就是遇見神的大好機會!
結語:照樣去行!機不可失,讓我好好愛你! 在好撒瑪利亞人的圖像中,我們每個人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改變角色。我們曾受傷被救活,我們有的人正進入客店得復元。我們有的人已經成為店裏的幫助者,有人在店裏在等候主人回來的日子。身心復元後或有人留下幫忙,或有人回到個人崗位天天盼望在機會來的時候,成為好撒瑪利亞人!無論你是在職場中遇見心靈傷患,或在小組中照顧人——機不可失,讓我們好好愛人如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