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2週報
20141109週報
20141116週報
20141123週報
20141130週報
20141207週報
20141214週報
20141221週報
20141228週報
20150104週報
20150111週報
20150118週報
20150125週報
20150201週報
20150208週報
20150215週報
20150222週報
20150304週報
20150301週報
20150308週報
20150315週報
20150322週報
20150329週報
20150405週報
20150412週報
20150419週報
20150426週報
20150503週報
20150510週報
20150517週報
20150526週報
20150601週報
20150607週報
20150614週報
20150621週報
20150628週報
20150712週報
20150719週報
20150726週報
20150802週報
20150809週報
20150816週報
20150823週報
20150830週報
20150906週報
20150913週報
20150920週報
20150927週報
20151004週報
20151011週報
20151025週報
20151108週報
20151115週報
20141122週報
20151129週報
20121208週報
20151215週報
20151223週報
20151229週報
20160103週報
20160110週報
20160117週報
20160124週報
20160131週報
20160207週報
20160214週報
20160222週報
20160228週報
20160306週報
20160313週報
20160320週報
20160403週報
20160410週報
20160410週報
20160417週報
20160424週報
20160501週報
20160508週報
20160515週報
20160522週報
20160529週報
20160605週報
20160612週報
20160619週報
20160626週報
20160710週報
20160717週報
20160724週報
20160731週報
20160814週報
20160821週報
20160826週報
20160904週報
20160911週報
20160918週報
20160925週報
20161002週報
20161009週報
20161016週報
20161023週報
20161030週報
20161106週報
20161113週報
20161120週報
20161127週報
20161204週報
20161211週報
20161218週報
20161225週報
20170101週報
20170108週報
20170115週報
20170122週報
20170205週報
20170212週報
20170219週報
20170226週報
20170305週報
20170312週報
20170319週報
20170326週報
20170402週報
20170409週報
20170423週報
20170430週報
20170507週報
20170514週報
20170521週報
20170604週報
20170611週報
20170618週報
20170625週報
20170702週報
20170709週報
20170716週報
20170723週報
20170806週報
20170813週報
20170820週報
20170827週報
20170903週報
20170910週報
20170917週報
20170924週報
20171001週報
20171008週報
20171015週報
20171022週報
20171029週報
20171112週報
20171119週報
20171203週報
20171210週報
20171217週報
20171224週報
20171231週報
20180107週報
20180114週報
20180114週報
20180121週報
20180128週報
20180204週報
20180211週報
20180218週報
20180225週報
20180304週報
20180311週報
20180318週報
20180325週報
20180401週報
20180408週報
20180422週報
20180429週報
20180506週報
20180513週報
20180520週報
20180527週報
20180603週報
20180610週報
20180617週報
20180624週報
20180717週報
20180724週報
20180729週報
20180805週報
20180812週報
20180819週報
20180826週報
20180909週報
20180916週報
20180923週報
20180930週報
20181007週報
20181014週報
20181021週報
20181111週報
20181118週報
20181125週報
20181202週報
20181223週報
20181230週報
20190106週報
20190113週報
20190120週報
20190127週報
20190127週報
20190203週報
20190210週報
20190224週報
20190303週報
20190310週報
20190324週報
20190331週報
20190407週報
20190407週報
20190414週報
20190421週報
20190428週報
20190505週報
20190512週報
20190526週報
20190602週報
20190609週報
20190616週報
20190616週報
20190630週報
20190707週報
20190714週報
20190721週報
20190728週報
20190804週報
20190804週報
20190818週報
20190825週報
20190901週報
20190915週報
20190922週報
20190929週報
20191006週報
20191013週報
20191020週報
20191103週報
20191110週報
20191117週報
20191124週報
20191201週報
20191215週報
20200105週報
20200112週報
20200119週報
20200126週報
20200202週報
20200209週報
20200216週報
20200301週報
20200308週報
20200315週報
20200322週報
20200329週報
20200405週報
20200419週報
20200426週報
20200503週報
20200510週報
20200517週報
20200524週報
20200531週報
20200607週報
20200614週報
20200621週報
20200628週報
20200705週報
20200712週報
20200719週報
20200726週報
20200802週報
20200809週報
20200816週報
20200823週報
20200830週報
20200906週報
20200913週報
20200920週報
20200927週報
20201004週報
20201011週報
20201018週報
20201025週報
20201101週報
20201108週報
20201115週報
20201122週報
20201129週報
20201206週報
20201213週報
20201220週報
20201227週報
20210103週報
20210110週報
20210117週報
20210124週報
20210131牧師講道篇
20210207牧師講道篇
20210221牧師講道篇
20210228牧師講道篇
20210307牧師講道篇
20210314牧師講道篇
20210314牧師講道篇-2
20210314牧師講道篇-3
20210321牧師講道篇
20210328牧師講道篇
20210411牧師講道篇
20210418牧師講道篇
20210425牧師講道篇
20210502牧師講道篇
20210516牧師講道篇
20210523牧師講道篇
20210530牧師講道篇
20210606牧師講道篇
20210613牧師講道篇
20210620牧師講道篇
20210704牧師講道篇
20210627牧師講道篇
20210711牧師講道篇
20210718牧師講道篇
20210725牧師講道篇
20210801牧師講道篇
20210808牧師講道篇
20210815牧師講道篇
20210822牧師講道篇
20210829牧師講道篇
20210905牧師講道篇
20210912牧師講道篇
20210919牧師講道篇
20210926牧師講道篇
20211003牧師講道篇
20211010牧師講道篇
20211017牧師講道篇
20211024牧師講道篇
20211031牧師講道篇
20211107牧師講道篇
20211114牧師講道篇
20211121牧師講道篇
20211128牧師講道篇
20211205牧師講道篇
20211219牧師講道篇
20211226牧師講道篇
20220102牧師講道篇
20220109牧師講道篇
20220116牧師講道篇
20220123牧師講道篇
20220130牧師講道篇
20220213牧師講道篇
20220220牧師講道篇
20220227牧師講道篇
20220306牧師講道篇
20220313牧師講道篇
20220320牧師講道篇
20220403牧師講道篇
20220410牧師講道篇
20220424牧師講道篇
20220508牧師講道篇
20220417牧師講道篇
20220515牧師講道篇
20220529牧師講道篇
20220605牧師講道篇
20220612牧師講道篇
20220619牧師講道篇
20220626牧師講道篇
20220710牧師講道篇
20220717牧師講道篇
20220724牧師講道篇
20220731牧師講道篇
20220807牧師講道篇
20220814牧師講道篇
20220821牧師講道篇
20220828牧師講道篇
20220904牧師講道篇
20220911牧師講道篇
20220918牧師講道篇
20220925牧師講道篇
20221002牧師講道篇
20221009牧師講道篇
20221016牧師講道篇
20221023牧師講道篇
20221030牧師講道篇
20221106牧師講道篇
20221113牧師講道篇
20221120牧師講道篇
20221127牧師講道篇
20221204牧師講道篇
20221211牧師講道篇
20221218牧師講道篇
20221225牧師講道篇
20230101牧師講道篇
20230108牧師講道篇
20230115牧師講道篇
20230122牧師講道篇
20230205牧師講道篇
20230212牧師講道篇
20230219牧師講道篇
20230305牧師講道篇
20230312牧師講道篇
20230319牧師講道篇
20230326牧師講道篇
 
機不可失,讓我好好愛你!
許雅惠傳道
經文 路加福音10:25-37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前言 愛人如己的難題
愛自己人很自然,愛遙遠陌生人也不難,但愛生活週遭的人就沒有這麼簡單。愛人如己的困難是:可愛的,不必要求我就去愛;不可愛的,好像怎麼努力還是成果有限!
用「應該」來理解愛人如己會產生什麼結果?近來大眾捷運上的博愛座成為戰場,台灣社會產生一種道德魔人的指責文化,不問理由苛責沒有讓位的人就是沒有愛心,這個現象引人關心。強迫的憐憫,仍是善行嗎?愛人如己如果是責任,人還會繼續問:對誰?愛到什麼程度才合宜?父母應教導孩子要對陌生人友善,還是保護自己安全?許多基督徒在這些疑惑中找不到愛的實踐之道,這實在是需要深思。因為被強迫表現愛和友善,並不是健康的關係。我們深信聖經真理,但如果長期經歷到做不到,只會留下深深的「屬靈挫敗感」。耶穌既給我們彼此相愛的命令,是不會做不到的!只是要學會用神的方法來愛。


一、什麼原因,使人看見需要卻轉身離開?
行路經過有紛爭的現場,同事空洞的眼神,許久沒連絡朋友突然來電求助…你逃避過嗎?什麼原因使我們消極回應?「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4:17)沒有愛心嗎?是虛假偽善嗎?品格問題?人們之所以拒絶助人,原因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自利,資源有限,能力不足,恐懼,害怕引發更多需求,或仇恨的心態….等。但是,也許你會問:我很善良,但我沒有主動。甚至有愛心的基督徒也會逃避助人:明明「知道」重要,卻做不出來。為何重要卻不做?找出原因來,我們助人的行動力就會不一樣。

二、普林斯頓大學的「好撒瑪利亞人」實驗
為了瞭解助人的<觀念與行動>的差距,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曾進行一項著名的「好撒瑪利亞人」實驗:針對神學生作實驗,個別邀請他們去學校附近的大樓講道,並在前往講道的必經路上安排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躺在地上病痛求助。實驗的設計是:首先,請所有神學生回答問題神學是為了個人學習?還是榮神益人?其次,一半的學生被指定用「好撒瑪利亞人」這段經文講道。第三,出發前給學生時間提示:告訴一組人「時間快到了」,另組則是「時間很夠,慢慢來」。實驗結果發現:會不會停下來關心躺在地上呻吟的路人,與讀神學的目的和講道主題無關。被暗示時間快來不及的,即使頭腦裝滿了「好撒瑪利亞人」教導,只有不到10%會停下來關心路人!時間充裕的人有60%以上會停下來關心。這個實驗的主要意義是:外在處境對於助人行為的影響,大過一個人本身的品格和意願。其次是,對自己角色優先序的理解會影響愛的實踐。學生們透露出講道角色比助人重要。這實驗突顯了耶穌比喻中對祭司和利未人刻畫的準確—知道,並不會讓我們有行動!我們要好好來明白,耶穌說的”你照樣去行"究竟是指如何去行。

三、重回經文的現場
1. 永生的追尋:就是生活意義的追尋
經文中『律法師』是法利賽教派熟悉摩西律法的文士,想要考問主耶穌。「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這問話有幾個重點:(1)他知道『永生』的重要;(2)他承認在自己沒有永生;(3)他認為永生可以努力『作』而得到;(4)他不知道該『作甚麼』。然而這段經文,耶穌回答的不止是永生之道,也是現在該如何活著。
2. 從愛的順序,找到力量:神要我們先愛神,再愛人!
「你讀的是什麼?」耶穌用反問的方法引導他:人不是藉著遵行律法字句來得永生,因為人根本做不到!但律法,卻會把我們引到基督恩典那裏(加三24)。『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十誡正是十條『對神』和『對人』的誡命。整個舊約的大道理就是愛神、愛人。意思是要用你全部的心、意志情感、力量、心思,愛主你的神(申6:4-5);神要我們先來到祂的面前,是因為被神的愛所充滿就能自然而然地向人流露祂的愛。
3. 人的問題:誰值得我愛?
『誰是我的鄰舍呢?』這句話,律法師他似乎在告訴耶穌說:「並非我不愛人,而是,究竟誰才是值得我去愛的人?」這是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典型思考。人總覺得自己的愛很珍貴,以為愛是「有限的資源」口能省著點用。然而,愛的源頭是神!(路6:38)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
4. 耶穌的回答:你就是那需要愛的!
  耶穌沒有回答律法師誰是他的鄰舍,而是問:對那受傷者而言,誰是幫助他的鄰舍?耶穌在導正我們的焦點:人的問題就是以為自己是解決問題的。耶穌的意思是:你就是那個需要被幫助的人!不是選擇誰該被幫助,而是體認自己被幫助過的人,才能體會需要,才能給出幫助!人在想<我要為神做什麼>?神的重點卻是<耶穌為你做了什麼>——對救贖有深切體認,才會是愛的動力。


恩典的圖像:好撒瑪利亞人是誰? 
這個比喻你體會什麼?是耶穌要我們去幫助人嗎?我們以為這幅圖像是為我們提供道德三選一:祭司,利未人,撒瑪利亞人。當我們對號入座,以為自己要當的是撒瑪利亞人,那就錯失了耶穌這比喻的精華了!其實,耶穌在說:你受傷了,我是真正愛你的那位,來!接受我的幫助!好撒瑪利亞人就是耶穌的畫像。
  加爾文對這段經文注釋說:耶穌這段比喻不止是記敘一個事實來回答律法教師而已。耶穌要我們明白:不是只懂律法儀文!神的律法之中就是福音恩典一切的美善!耶穌親自為<愛鄰舍如同愛自己>這段經文,織出救恩福音的畫像!

1. 墜落的人,生死一線間
  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喻指從平安的根基(耶路撒冷)墮落到被咒詛(耶利哥)的光景,這個人就是原本神所創造的你我。「落在強盜手中」就是神的仇敵擄略我們失去一切,「剝去衣裳」使人暴露罪惡羞恥,「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如同撒旦凌辱神的兒女,需要救贖。
2. 律法無法施予救贖的慈悲
  『祭司』對神的百姓負有訓誨、教導律法的責任(代下15:3)「就從那邊過去了」可能是為了自身安全,或避免沾染污穢不能進聖殿工作(參利21:1)。「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利未人主要責任是協助祭司處理聖殿的事務(代上23:4)象徵忙碌的聖工對被傷害的人毫無幫助。
3. 世人所不接納的耶穌,祂來,用慈心愛手搭救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這個不被在猶太接受的對敵根本不是『鄰舍』卻幫助了猶太傷患。這撒瑪利亞人所做,正如耶穌:祂來,被猶太人所藐視。祂看見受傷的人,祂的心悲憫感到受傷者的痛。祂「行路來到那裏」,尋找受傷的罪人;祂伸手醫治,祂付代價。
4. 祂潔淨,用酒和油,使生命再次滋潤活潑
  撒瑪利亞人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油』能止痛,『酒』能消炎。「包裹好了」如耶穌對我們罪赦免,使傷復元;用聖靈的油膏我們有能力。酒則喻指我們的喜樂得以恢復。
5. 帶到「店」裏接受照顧:在神的家中復元,直到主人再來
  帶到店裏去照應他,「店」是指接待一切人的地方,這個接待人安歇之處如同教會,如基督將生命破碎的我們帶到教會中照料使生命恢復。


耶利哥和耶路撒冷之間:兩種眼光,兩種結局
耶利哥和耶路撒冷之間,就是我們在世的日子。我們活在世上,有兩種眼光,也帶出兩種結局。兩種身份:無權選擇等候被救的人,有權選擇是否助人的一方。有兩種眼光:祭司用「負擔」來理解他人的需要;撒馬利亞人用「機會」來理解。祭司以”應該”為態度,感受到的沈重是負擔,自以為人生最重要的角色是祭司,其實他最重要的角色,是神的兒女!
我們如果以為愛人如己是「一種要責任」,就容易感到「重擔」:在別人的需要上會感到自己情緒被擾動了,速度被打斷了,資源被佔用了。相對的,愛人如此如果是從「分享」神的愛出發,感受到的就是「機會」:在別人的需要上,我們給失望的人盼望,給受傷的人復元,給需要供應的人滿足,給病痛的人復元,給無助的人生機!別人的需要,就是遇見神的大好機會!

 
六.愛人如己的健康動機—責任帶來負擔,機會帶出盼望! 
1. 覺得生活無聊無趣的基督徒,需要重新領受生命的邀約!
  生活會無聊的基督徒,往往是沒有屬天身份意識的。無聊的基督徒並不是好見證,這是一個心盲的證據,沒有看出生活中神的恩典,沒有從神來的盼望。每一個他人的需要,都是一個機會!神給我們的機會,邀請我們看見祂福音的大能。神救贖我們,我們因信得救之後,神並沒有立刻接我們回天家的理由是:我們在地上有祂要完成的大使命,神使我們在領受恩典中傳揚救贖恩典。
2. 機不可失的熱情,是靈性健康的記號
  一個熱情有活力的基督徒,是有力的見證!人會知道你的神活著。你要禱告:生活中張開眼,看見神要你做的!我們有機會對所見到的人帶來祝福。(西4:5)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一個相信神對我有所託負的基督徒,對機會是有敏感度的。生活中的大小事,要敏感於耶穌要我藉這事做什麼?別人的需要,就是機會:一個讓人遇見神恩典的機會!
3. 愛人,從愛神開始!
  一個清晨禱告的人,更能看見每一天的機會。有些機會天天有,有些機會偶然來。每天,每個基督徒都有一樣的機會:你我都有聖經神的話,智慧的源頭。讀耶穌說的話,就有機會看見耶穌怎麼說,怎麼做,怎麼想,對不同的情境如何回應。你天天把握這樣的機會嗎?你把握機會瞭解祂對你一天的帶領嗎?先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才能愛人如己!來到神的面前和愛人如己一樣:不是責任,是機會!是使你的生活充滿驚喜的機會,是改變現狀的機會。
4. 讓我愛你:上前,包紮傷口,用油和酒,伴你同行,到神的家安歇你的心!
我們生命最重要的角色,不是職場頭銜,而是天國愛的大使。每天神使許多的人與你相遇,與你長談,與你一起工作,或只是與你短暫接觸。你每天把握機會,把救贖的平安分享給需要的人嗎?機不可失,讓我們好好愛人!上前,看見,包紮傷處,用油和酒,陪伴同行,帶到心靈得安歇之處——神的家,照料到復元。讓神的愛與需要的人相遇不是沈重的責任,是生活中充滿驚喜的機會!是改變現狀的機會!


結語:照樣去行!機不可失,讓我好好愛你!
在好撒瑪利亞人的圖像中,我們每個人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改變角色。我們曾受傷被救活,我們有的人正進入客店得復元。我們有的人已經成為店裏的幫助者,有人在店裏在等候主人回來的日子。身心復元後或有人留下幫忙,或有人回到個人崗位天天盼望在機會來的時候,成為好撒瑪利亞人!無論你是在職場中遇見心靈傷患,或在小組中照顧人——機不可失,讓我們好好愛人如己!